朝代:宋代|作者: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譯文
廬山奇幻的煙雨和浙江錢塘澎湃大潮,都是世間極美的景色,如果此生不能如愿一睹勝景,必將抱憾終生。
現(xiàn)在我終于見識到了這些名勝奇景,但那又如何,生活并沒有因此而不同,那不過是一道風(fēng)景罷了。
注釋
浙江潮:指錢塘江潮汐。
恨:遺憾。
第一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標(biāo),每個追求者都為之魂縈夢繞,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一睹為快。如 該詩寫到的,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過見過,便覺得心中有千萬種的遺憾,沒辦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過看過,也就覺得沒什么新奇,那煙雨依舊是廬山的煙雨,潮水依舊是浙江的潮水。沒見過以前總是充滿著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設(shè)法地去追求和實現(xiàn),一旦親眼所見,身臨其境,得到和擁有了之后,反倒覺得很平常。
對此,世俗的感嘆是:“不過如此!”而禪意的態(tài)度卻截然相反。禪者會發(fā)出由衷的贊嘆:“正是如此!”凡夫總是把極樂世界想象成遠在十萬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極樂世界,也感覺不到樂趣存在。對于他們,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東西就沒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刺激,如此永遠陷于無聊——痛苦――無聊的惡性循環(huán)中,精神的流浪從不停止。而已經(jīng)解脫了的悟者,雖然與凡夫生活的空間原來是同一個,卻能將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為極樂世界,對擁有的東西倍加珍惜,將理想落成于現(xiàn)實,從不沉溺于海市蜃樓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飯,行止語默,無不感受到真實、鮮活的生命之存在。
這首詩頗富禪意,一般都把它當(dāng)作禪宗的悟道詩,全詩展示出人生追求真理的三個歷程。
此詩這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結(jié)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fēng)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下了此詩。對于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蘊含著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于本詩的第一句與最后一句是重復(fù)之句。而最后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復(fù)出現(xiàn)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