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孫策臨死時,叫來年僅十七歲的弟弟孫權,要他繼承自己獨霸江東的未竟之業(yè)。當時少不更事的孫權毫無主見,只會啼哭。孫策極力鼓勵道:“與他人兩陣間沖鋒陷陣,你不如我;舉賢任能,知人善任,保有江東,我不如你?!睂O策時任東漢討逆將軍,吳侯,這種權力的私相授受,已經具有軍閥特征。
孫策深知孫權擔不起這副擔子,在彌留之際,把張昭招到病榻前叮嚀:“假如我弟弟孫權不是成事之人,您取而代之。如不能在混亂中獲得成功,可以心安理得地歸附曹操,不要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同上。原文為“若仲謀不任事者,君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無所慮?!?由此可見孫策對張昭的倚重。
劉備上奏漢獻帝并獲得批準,孫權被封為車騎將軍,并封張昭為軍師。在三國史上,這是唯一的軍師。孫策一死,哭啼中的孫權被張昭扶上馬背接見百官,檢閱軍隊,之后按照孫策托付執(zhí)掌江東軍政。
孫策主事日淺,民心還未曾歸附,東南六郡隨時可能發(fā)生內亂。孫權弟承兄業(yè)任討虜將軍后,多虧有張昭輔佐,內安撫黎庶百姓,外周旋軍閥使節(jié),使東吳局勢漸趨于平穩(wěn)。及孫權十八歲時,張昭歸政,孫權主事。孫權每次率軍出征,都是張昭坐鎮(zhèn)后方,負責政務和支前。張昭還是位通曉軍事的統(tǒng)帥人才,孫權出征合肥時,張昭督領諸將征討叛逆匡琦,后又在豫章南城殲滅了周鳳。自此之后,他多次統(tǒng)兵出征,或跟隨在孫權身邊,成為謀臣的楷模。
第二年孫權笄冠,張昭移交權力退回臣位。這一年多的過渡中間,江東上靠中央,密切來往,多所貢獻;下依靠張昭,局勢平穩(wěn),未有波動。
為了抓住觀眾眼球,《三國》電視劇中,先是依照歷史史事,孫策向孫權移交權力;接著虛構了孫策死后,江東政治局勢驚心動魄的動蕩情節(jié)。文武兩班請求大喬主持江東軍政,大喬未曾答應時,張昭率領百官匍匐在地極力懇求;正在這時,周瑜前來奔喪,眼淚還未曾檫掉,跪在一邊的孫權,猶如一個深諳權術的陰謀家那樣,將印綬拿出來激活周瑜,迫使周瑜表決心忠于孫權。接著吳國太出面找周瑜談話,要求周瑜要支持孫權。在局勢明朗時候,大喬忽然感到必須走人,遂上了遠走高飛的船只。
這個情節(jié)太憋足了。它說明以下幾點:一,孫策不識人,所托之人特別是張昭,根本不是可以那塊材料。二,同張昭一樣,滿庭文武百官都不識時務,陽奉陰違,在孫策尸骨未寒中就開始發(fā)動宮廷政變。三,孫權假如真的已權術在握,大喬執(zhí)政,必然會導致血肉橫飛的內訌;文武百官認識不到宮廷政變迫在眉睫,則是一群窩囊廢,認識到這點還要發(fā)動已經是喪心病狂。四,一個從不曾參與軍政事務的大喬,在宮廷政變發(fā)動之際毅然出走,使血肉橫飛化為無形。顯然,大喬勝過所有的文武百官,這是在鼓吹先驗論,鼓吹生而知之。五,如果大喬真是這樣識見明晰,獨一無二的大才,那她更不該出走,而是留下來輔佐孫權豈不最好!
藝術創(chuàng)作中必然要有夸張創(chuàng)造,有無中生有,移花接木等等,但是歷史演繹不同于神話故事,歷史演繹必須尊重歷史,起碼尊重歷史環(huán)境,使人物、故事符合時代特征,符合事物運動的本來邏輯,不然就是胡編爛造。胡編爛造的情節(jié)是發(fā)餿的情節(jié),發(fā)餿的情節(jié)反映了編導的低俗和無知。
《三國》編造出如此低俗無知的情節(jié),到底要傳授給觀眾什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