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稱帝原因有哪些?
公元69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統(tǒng)的女皇帝武則天正式登基為皇。中國向來都是男尊女卑,那么,武則天稱帝原因是什么呢?
武則天圖片
首先,貞觀末年的時候,充斥著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當初,李淵借助的便是農民起義的力量推翻了隋朝,繼而建立了唐朝。在唐初的時候,為了鞏固封建政權和加強對于農民階級的統(tǒng)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和恢復農業(yè)生產,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從而形成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這是一個新興的朝代,它調整了生產關系,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新發(fā)展。但是,他依然是一個封建王朝,隨著唐朝政權的鞏固,封建剝削階級的腐朽性也就開始暴露出來。階級矛盾變得變得越來越尖銳,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劇。
然后,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婚姻也是武則天稱帝的原因之一。在武則天十四歲的時候便成了唐太宗的才人。之后,唐太宗病逝,武則天在長安感業(yè)寺落發(fā)為尼。五年之后,武則天被唐高宗封為昭儀,后立為皇后。而武則天成為皇后,這是其稱帝的重要條件。她有著出色的政治活動的能力,宮廷內外的閱歷也讓其積累了一定的社會政治活動的經驗。
最后,是武則天稱帝的社會條件——庶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在唐高宗即位之后,實行的依然是唐太宗制定的抑制士族,扶植庶族的方針。武則天本身 便出身與庶族寒門,她創(chuàng)立“自舉”、“武舉”、“試官”等制度,給庶族地主提供了大量進入士族和參與政權的機會;她重視農業(yè)發(fā)展,給庶族地主帶去了豐厚的經濟利益,繼而得到了庶族地主階級的支持。
在他們的支持之下,武則天擊敗了那些野心家和李唐宗室的武裝反抗,成功地成為女皇帝。
武則天稱帝跟佛教是否有關
在唐太宗駕崩之后,身為太宗妃嬪的武則天和其他的妃子一樣去了感業(yè)寺吃齋念佛,也因此有了“武則天稱帝跟佛教有關”的說法。那么武則天與佛教之間有著怎么樣的關系呢?是不是真的就如這個說法一樣她的稱帝跟佛教有關呢?
范冰冰版武則天劇照
武則天的父親名叫武士彟,因為在唐朝建國的時候有功便被封為了太原郡公、應國公、工部尚書等職。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出身士族高門,是一個頗有文化的人,也是一各虔誠的佛教徒,因此,武則天從小便受到母親信仰的影響,信奉佛教。
在唐朝的時候,佛教在社會上已經有著廣泛的影響了。但是唐初的時候實行的是崇道抑佛的政策,也就引起了那些僧尼的不滿。而這不滿便成了武則天可以利用的社會力量。
公元688年4月,武則天暗示武承嗣等人偽造所謂的“瑞石”,而這“瑞石”上鐫刻的便是“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他們宣稱這“瑞石”乃是從洛水中撈起來的,在呈交給武則天之后,武則天將其稱為“天授經圖”,將洛水神封為“顯圣侯”,將自己封為“圣母神皇”。
公元688年6月,從汜水撈上了所謂的刻有《廣武銘》的“瑞石”,而銘文所暗示的便是武則天是“化佛空中來”,當取李唐為女主。也就是向人們昭示,武則天應當稱為當今的天子,這是佛祖的意思。
這兩塊“瑞石”的出現讓百姓對武則天稱帝是佛祖的意思而深信不疑,也讓武則天在公元690年順利稱帝。
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什么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很多的國號,就像武則天是李治皇后時候的國號為唐一樣,這代表著天下的歸屬。在武則天稱帝之后,便改了國號為周。但是為什么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而不是沿用唐的國號呢?
武則天圖片
周朝,早在先秦的時候便已經存在過了。在中國的歷史上,商朝之后便是周朝?!叭A夏”的創(chuàng)造者便是周朝,也是“華夏”最初的指代。整個周朝一共經歷了三十代三十七個皇帝,但是周朝確切的建國之年一直無法確認,也因此不能斷定周朝在歷史上存在的時期一共有多久。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世襲奴隸制王朝,也是最后一個。它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是周武王姬發(fā)創(chuàng)建的,東周就是所謂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之后,秦王嬴政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也就是秦朝,周朝也就這樣滅亡了。
在秦朝之后經歷了漢朝、三國、十六國、南北朝、隋朝之后才是李淵創(chuàng)建的唐朝,在隔了這么多的朝代之后,武則天稱帝卻將國號改為了周朝,這似乎有些不太合理。然而,事實上,這是有根可尋的。
據史書記載,武氏便是出自于姬姓,改國號為周,有著尊崇周顯示根本的意思。再加上對于那個時候的人們來說,之后周朝和漢朝可以稱為太平盛世,將改國號為周是武則天為了表明自己承周律治盛業(yè)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抱負。而武則天女人的身份要是加上周王的后裔的身份,就為其打造了一個完美的政治背景,會減少很多的阻礙。
武則天稱帝后叫什么
在長達53年的后宮生活之后,武則天最終站在了最高點——歷史上唯一正統(tǒng)的女皇帝。那么,武則天稱帝后叫什么呢?
范冰冰版武則天劇照
公元690年9月,67歲的武則天在大家的請求之下,身著帝王的兗冕服飾登上了則天樓,也就是正式登基為帝了。她自稱為“圣神皇帝”,將國號改為周,定年號為“天授”,李旦仍為繼承人,賜姓武氏。
在李治之后,所有唐朝前期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而且那時候的儒家正統(tǒng)觀念還沒有完全占據統(tǒng)治的地位,因此對于武則天的評價都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積極和正面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對武則天稱帝的批判也就越來越多了。在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里就對武則天進行了嚴厲地批判。南宋的時候,程朱理學開始在中國的思想上占據主導地位,重男輕女的輿論也就決定了其對于武則天的評價。在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便將武則天評論為“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而這并不能否認武則天的功績。她善于治國,首創(chuàng)“殿試”制度;她重視人才,知人善用。她重用狄仁杰、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在她執(zhí)政期間,政策穩(wěn)當、兵略妥善,使得文化復興,百姓生活富裕,社會呈現出“貞觀遺風”的現象,為之后唐玄宗開創(chuàng)“開元之治”建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就這方面來說,武則天為中國的社會,中國的歷史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的。
武則天稱帝時已經有多少歲了
在李治稱為唐朝的皇帝之后,武則天先是成了李治的昭儀,后成了李治的皇后。在李治駕崩之后更是登基為帝,那么武則天稱帝時多少歲呢?
武則天圖片
武則天出生于公元624年,在十四歲的時候便被唐太宗招入宮中成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但是武則天并沒有得到唐太宗的寵愛,十二年的時間里一直是一個才人。在唐太宗病重的時候,武則天和李治有了感情。在唐太宗去世之后,武則天同那些沒有子女的妃嬪一同進入了長安的感業(yè)寺為尼。
公元650年,李治在唐太宗的周年忌日到感業(yè)寺進鄉(xiāng),與武則天相遇。公元651年,因為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后知道李治喜歡武則天,便主動向李治請求要將武則天納入宮中。本就有意的李治立即應允。公元652年,武則天再度入宮,成為李治的昭儀,之后成為李治的皇后。
公元660年10月,李治風疾發(fā)作,不能再處理國家大事,便讓武則天處理朝政,之后有了“二圣臨朝”。公元667年,李治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監(jiān)國。公元675年,李治的病情更加嚴重。李弘病逝,立李賢為太子,后因謀逆被廢。之后李顯成為太子。公元683年12月,李治駕崩,李顯即位。之后,民間開始出現“武則天乃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的說法。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建立周武王朝。這一年,武則天67歲。
武則天稱帝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立為皇,開創(chuàng)周武王朝。那么武則天稱帝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呢?
武則天圖片
有人說“唐有胡氣”。隋唐的皇族基本都是北周的重臣或是北周重臣的后代,李淵的祖先李虎便來自于北周八柱國之一。
鮮卑族以狩獵畜牧為生,最早的時候居住在漠北。他們的生活習性便造成了鮮卑族的男性經常數天或者數月都在外面,而家中則是由婦女主持著家政和與外面聯絡,漸漸地也就能夠獨擋一面,養(yǎng)成了發(fā)號施令的習慣。
北魏的孝文帝開始便大力的提倡漢文化,但是對于鮮卑族來說作用不大,他們的民風民俗依然保留了不少。曾有文明太皇太后馮氏臨朝稱制長達25年之久的先例;隋朝的獨孤皇后也終身干政,對隋朝的政治生活影響甚大;唐高祖李淵的妃嬪張婕妤等更是屢屢干政,被說是“胡氣”。
唐朝的風氣非常地開放。唐朝的婦女積極地參加社交和經商之類的活動,公主宗女更是自己開府立戶聚集賢能,引薦才士。更有民間女子陳碩真組織起義,自立為皇。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繼承父業(yè)的時候就有將其姬侍一并繼承的習慣,李治將武則天納為自己的昭儀,而武則天又是其父的妾室,這也是“胡氣”的表現。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加上當時唐朝所面臨的種種政治等因素,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tǒng)的女皇帝就這樣誕生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