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形成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結果。地球一直不斷自西向東自轉,與此同時又繞太陽公轉。而地球公轉的軌道又是一個橢圓的形狀,太陽始終位于一個焦點上。因為地球公轉的原因,致使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發(fā)生變化。
四季更替是由地球的公轉引起的,地球公轉和自轉所在的軌道平面是有夾角的,所以地球在轉動的時候是斜著轉動的,所以會出現(xiàn)四季更替的現(xiàn)象,而且公轉速度的差異,也導致地球上四季不等長。
在地球的不同地方,轉動到不同的位置,受到的太陽輻射和熱量都不相同,所以會有不同的氣候體現(xiàn),也就是常說的春夏秋冬。同樣的道理由于赤道附近總是處于太陽光線的直射狀態(tài)下所以熱帶地區(qū)只有夏季。還有地球兩極也因為同樣的原因出現(xiàn)極晝和極夜的現(xiàn)象。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由于太陽直射點的不斷移動,太陽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具體運動情況是:春分日太陽直射點照射在赤道上,夏至日直射在北回歸線上,秋分日照射在赤道上,冬至日照射在南回歸線上。這樣往復的運動。對于同一個地方來講,它在不同的日期晝夜長短就不一樣。
以我國為中緯度地區(qū)為例,冬半年由于太陽直射點移動到南半球,因此晝短夜長,到了夏半年,太直射點移動到了北半球,所以晝長夜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夏天你會感覺到太黑的晚,冬天天黑的早。
在同一天全球的晝夜長短也不一樣。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即都是12小時。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且隨著緯度的升高晝越長,在北極圈以內還會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白晝24小時),南半球剛好相反。
等到冬至日時,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且隨著緯度升高夜越長,在北極圈以內還會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黑夜24小時)。
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角就是一天中地方時為12點時的太陽高度角,也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角。對于全球來講,太陽高度角在同一天中變化規(guī)律是從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就是越靠近太陽直射點,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
這就是為什么你同樣在一個地方生活,冬天覺得冷,夏天覺得熱。這就是因為冬天和夏天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差異導致太陽高度角的差異,你感覺到的氣溫也就不一樣。
三、產生四季和五帶。
正是因為太陽直射點位置的不同,地球的不同緯度接受的太陽輻射也不相同,依據(jù)接受太陽輻射的差異,把地球上的溫度帶劃分為五個:即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這里所說的四季不是我們生活中的四季,而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的劃分主要是依據(jù)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來劃分的。例如北半球天文上的夏季,就是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白晝時間最長的時候,即6月22日前后,這個和我們生活中的夏季略有差異。
北半球天文冬季是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白晝時間最短的日期,即12月22日前后。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