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仙游縣志》載,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海門一帶抗倭。一次,約三千名倭寇在海門沿海上岸,準備去臨海、仙居一帶搶劫。戚繼光命令戚印領兵在雙港與城西交界的花冠巖一帶埋伏,自己出兵佯敗,把倭寇引到上界嶺,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后,再兩軍夾擊,一舉全殲。結果戚印年輕氣盛,交戰(zhàn)心切,沒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就下令擂鼓沖鋒,結果讓一部分倭寇逃脫了。
戚繼光回營升帳,因戚印沒按照軍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斬首。陳大成等將領跪在地上要求從寬處罰,留他一條性命將功贖罪。戚繼光不答應,說:"我是一軍主帥,如果我的兒子犯了軍令可以不殺,以后還怎么帶兵?軍中的命令還有誰去執(zhí)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這個地方,戚繼光將戚印斬殺。
后來當?shù)氐陌傩諔涯钇莨?,便在常風嶺上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據(jù)說這座大殿的殘跡至今猶存。
“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边@是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謠中的戚爺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戚繼光出生將門,自幼便立志馳騁疆場,保家衛(wèi)國,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詩句。戚繼光17歲時承襲了父祖歷任的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之職,25歲時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擔負起山東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為了剿除倭寇之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素有威名的戚繼光被調(diào)任到倭患最為嚴重的浙江任都司僉書,主持這一地區(qū)的抗倭斗爭。戚繼光初至浙江時,這一地區(qū)衛(wèi)所空虛,士兵老弱;將官不習武藝,不懂兵法;水軍戰(zhàn)船十存一二,且年久失修……有一次,八百多名倭寇侵入浙江沿海的龍山所,戚繼光親自率軍迎擊,但是由于明軍老弱怯戰(zhàn),接戰(zhàn)沒幾個回合,便已顯現(xiàn)出潰敗的跡象。在這危急關頭,戚繼光一馬當先,沖至陣前,連發(fā)幾箭,將倭寇的幾個頭目射倒,倭寇明軍統(tǒng)帥如此英勇,便倉惶逃竄。為了改變這種兵士羸弱、防備松弛的現(xiàn)狀,戚繼光從當?shù)氐臐O民、蛋戶中招募新軍,并加以嚴格的訓練,這支軍隊雖然人數(shù)不多,只有三千多人,但是打起仗來,卻個個都能以一當十。這支軍隊不僅作戰(zhàn)勇敢,而且紀律嚴明,從不敢亂民擾民。當?shù)氐娜硕加H切的稱呼這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zhàn)的隊伍為“戚家軍”。戚繼光依靠這支能征善戰(zhàn)、紀律嚴明的軍隊,在抗倭的斗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幾百年來一直在閩、浙一帶廣為流傳。在福建莆田,這一故事還被改編為閩劇《戚繼光斬子》,以藝術的形式在民間盛傳不衰。此外,在福建寧德、連江、閩侯,浙江義烏等地也有類似的傳說。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歷史事實,到底發(fā)生在那個地方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也有人認為戚繼光斬子的故事發(fā)生在浙江臺州地區(qū)。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抗擊倭寇,幾次大的戰(zhàn)役都連戰(zhàn)連捷,打得倭寇是聞風喪膽。
有一次,戚繼光率領軍對在臺州府圍剿一股倭寇,倭寇與戚家軍接戰(zhàn)之后,很快大敗,有一股殘敵想繞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為了徹底消滅這股倭寇,戚繼光立即命自己的兒子戚印為先鋒,率領軍隊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風嶺一帶伏擊。臨行前戚繼光一再交代戚印,與倭寇接戰(zhàn)之后,不要急于求勝,要佯裝失敗,將敵人誘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擊,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舉殲滅。違反軍令者要按軍法處置。戚印率軍到達常風嶺之后,將軍隊埋伏在山道兩旁的樹叢中,此時,倭寇的隊伍也沿著這條山道開了過來,前面還押著一些搶掠來的婦女和牛羊等,戚小將見后,氣憤萬分。
再也沉不住氣,馬上下令軍隊展開總攻,一時間矢石齊飛,刀槍猛舞,喊聲震天。戚印只顧了奮勇殺敵,竟然忘記了父親臨行前交代的只許敗,不許勝的交待。霎時間就將敵人全殲在山道之上。后來戚印率軍回營,將士們都言戚印作戰(zhàn)勇敢,殺敵有功。但戚繼光卻在在聽完兒子稟報之后,勃然大怒。說他違反軍紀,不服從指揮,應該以軍法處置,便命將校將其綁出轅門外正法。諸將雖然苦苦求情,說戚印雖然是觸犯了軍令,但其大敗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將功抵罪。但戚繼光卻認為戚印明令故犯,貽誤軍機,不容不誅!若是不殺則軍紀難以嚴明如初。最終,還是斬了兒子。后來當?shù)氐陌傩諔涯钇莨樱阍诔oL嶺上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據(jù)說這座大殿的殘跡至今猶存。民間藝術家們還將此事改編成閩劇、秦腔等戲曲廣為傳唱。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