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是誰
建文帝是誰?建文帝就是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太子朱標的次子。原來建文帝朱允炆有個長兄,但是不幸的是長兄英年早逝。其父的原配逝世之后,朱允炆的母親才得以扶正。之后朱允炆被明太祖視為嫡長孫。
建文帝畫像
一三九二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允炆被立為皇長孫。朱允炆自小就熟讀詩書,跟隨在身邊的文人志士也都是懷著理想主義的人物。性情同其父親一般溫順,心胸大度,寬懷對人。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在南京即位,當時他只有二十一歲。而關于建文帝朱允炆的進一步詳細的情況已經沒有可信的資料。他在位時國內發(fā)展狀況也已經無從考證,因為建文帝時期的檔案已經全部被毀。
建文帝朱允炆有三位心腹,他們分別是黃子澄、齊泰與方孝孺。這三位儒家?guī)煾祪A心輔佐建文帝從政。黃子澄在當時備受尊敬,于明太祖在位時就已經擔任過數(shù)職,現(xiàn)在被朱允炆封為翰林學士。齊泰對經書大有研究,被建文帝封為兵部尚書并參與國政。方孝孺是有名的思想家與文學家,不像其他幾位那樣那么早進入官場,大器晚成能夠形容他的一生。
建文帝朱允炆最后的結局是撲朔迷離的。燕王起兵叛亂,那時南京城內皇宮大院大火彌漫,而幾具燒焦的尸體已經無法辨認,有太監(jiān)說是皇帝,皇后等人的遺骸。但建文帝最后到底是生是死沒有人知道。以上便是關于建文帝是誰的大致概述。
建文帝在位多少年
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身份極其特殊,正是因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建文帝的帝位坐的并不穩(wěn)當,登基后的建文帝不久便被改下了皇帝之位,那么建文帝在位多少年?建文帝在位期間曾經有何建樹?建文帝為何不能繼續(xù)在位呢?他究竟是因為什么原因而離開皇位的呢?
建文帝圖像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時間為公元1398年6月,離開皇位時間是公元1402年7月。為何用離開皇位而非退位或者薨逝呢?這與建文帝的親身經歷息息相關。
建文帝作為第二位皇帝,他一改明太祖的嚴酷的理政治戰(zhàn)略,在國家政治上施行仁政,以儒家思想為治政的主導思想,廢除了明太祖頒布的過于嚴酷的刑罰七十有三條,并且減免了地方的稅賦,讓百姓們得以休養(yǎng)生息。但也是過于推崇儒家思想,建文帝在國家治理之上反而顯得有些停滯不前,猶豫不決。
正是建文帝的軟弱,導致了他的悲劇下場。建文帝成為明朝第一位被藩王趕下臺的君王,堂堂的國軍之力量居然無法抵抗住小小地方藩王的散兵游勇。一場大火后,建文帝生死未明,永樂帝朱棣登基居然不承認建文帝的存在,對外宣告是從明太祖處接任的皇位。
這也是為什么不能用薨逝或者退位形容建文帝,而只能用離開皇位來形容建文帝的原因。
建文帝失敗的原因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的慘敗的原因,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除了對建文帝最終結局感興趣,最主要的是探究建文帝在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優(yōu)勢的情況下,為什么會在短短四年后就失敗了,而且結局非常悲慘,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究一番。
建文帝
建文帝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建文帝生性軟弱仁慈,沒有身為帝王該有的果斷謀略。建文帝從小接受嚴格的儒家教育,最講究仁義道德,他不愿背負誅殺叔叔的罪名,正是這份仁慈害了他。朱允炆在下令削藩之初便下令不準誅殺朱棣,但是行軍打仗最講究就是擒賊先擒王,建文帝未必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由于他的這一命令,為日后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二是建文帝不善用人。他身邊都是一群儒生,這些人往往只會照本宣科,滿口仁義,根本不懂軍事,更沒有一個可以任用的武將,而朱棣從小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既鍛煉了他的膽識,又在身邊聚集了一批忠臣良將,而朱棣手段高明,牢牢籠絡住這些部下,終于在靖難之役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是建文帝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建文帝的統(tǒng)治集團內部不和,當時朝廷內部對削藩之事議論紛紛,流言四起,但是建文帝根本不能知人善任,更不會明辨是非,采納忠臣諫言,而且由于他的軟弱,也不能很好的制止這些言論,從而動搖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根基,給朱棣可乘之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