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因為是悲劇結(jié)局,故以“長恨”名篇。歌,詩體名,即歌行體。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的愛情故事堪稱歷代帝王愛情故事中的經(jīng)典。
唐玄宗喜好美色,楊家有女玉環(huán)天生麗質(zhì),玄宗選中后極盡寵愛,終貪色誤國。安祿山兵叛亂權(quán),無奈于逃亡,途中迫于群臣壓力將玉環(huán)賜死。后玄宗每每思念,輾轉(zhuǎn)難眠。臨邛有一道人能亂曉陰陽,有感于玄宗情義,愿為天上地下尋玉環(huán)魂魄。后尋得海上仙山太真仙子,仙子得聞玄宗消息,悲喜難名,將一簪帶于帝王,以約為誓。惜仙人永隔,此情難續(xù),是為長恨歌。
長恨歌此詩可分為三大段,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驚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為第一段,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愛情效果,以及由此導(dǎo)致的荒政亂國和安史之亂的爆發(fā)。
從“九重城闕煙塵生”至“魂魄不曾來入夢”共四十二句為第二段,寫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被殺,以及此后唐玄宗對楊貴妃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共四十六句為第三段,寫唐玄宗派人上天入地到處尋找楊貴妃和楊貴妃在蓬萊宮會見唐玄宗使者的情形。
《長恨歌》的中心思想是批評唐玄宗重色誤國導(dǎo)致安史之亂,同時又同情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歌頌他們生死不渝的愛情。全詩的藝術(shù)性較高。其一是對原有史料的選擇和運用。唐玄宗既是悲劇的制造者,又是悲劇的承受者。詩人在寫他們的罪惡一面時,注意點到為止,盡量不太損傷他們的形象,從而保證了悲劇故事前后的和諧統(tǒng)一。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zhì)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zhì)夫認(rèn)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
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因為長詩的最后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