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兩大梟雄曹操與劉備的后代和繼承者,曹丕與劉禪在《三國演義》中都是被作者基本貶抑、否定的角色:前者與兄弟爭位,又逼漢獻帝“禪讓”;后者昏庸愚昧,最后降魏,葬送了父親奮斗大半生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與曹操、司馬昭一樣,他倆也各自為現(xiàn)代漢語貢獻了成語或俗語、歇后語:曹丕貢獻了“煮豆燃萁”,劉禪貢獻了“樂不思蜀”,而這倆成語都不是夸他們的。
我們這里暫且撇開《三國演義》擁劉反曹傾向及正統(tǒng)觀念,單從個人修養(yǎng)與性格、才能方面論這倆“官二代”的優(yōu)劣得失。
論個人才能和修養(yǎng),曹丕完勝。能在激烈的兄弟相爭中取勝,固然與其智囊分不開,但也可證明曹丕本人心智謀略出類拔萃。曹丕的文學(xué)才能早有公論:《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xué)史和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上的重要經(jīng)典文獻,其《燕歌行》是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的七言詩。而劉禪這方面與曹丕有天壤之別。
曹丕的文才不同于其弟曹植。曹植是才思敏捷,詞采華茂;曹丕詩作則都直率樸實得像是兩人對話(“率皆鄙直如偶語”),說話貴人語遲,深思熟慮后才一字一頓慢慢道來,不追求先說搶答(“慮詳而力緩,故不競于先鳴”)。這樣的人一看就是做大官的料。
曹丕自己有文化,也重視國家的文化工作。他提倡儒學(xué),團結(jié)了包括建安七子在內(nèi)的一大批文人。他把文章視為“不朽之盛事”,視為克服生命有限性的方式。而劉禪呢,他的一些詔書是不是他自己寫的難說,而他治理下的蜀漢“國不置史,注記無官”,導(dǎo)致“行事多遺,災(zāi)異靡書”,在文化建設(shè)方面存在諸多不足,也說明他們家沒文化底蘊。劉禪投降時向鄧艾辦交接,賬目交代得清楚,那是劉備過去賣草鞋重視記賬的習(xí)慣保留了下來:劉備賣草鞋賬目清楚,劉禪賣國也賣得賬目清楚。
劉禪的有些缺點,該怪他爸:
首先,人家曹丕的爸爸本人就是大詩人、大文學(xué)家,而劉備本人缺乏文學(xué)才能。如果是和平年代,劉備可以教阿斗學(xué)編草席草鞋。戰(zhàn)亂環(huán)境中,劉爸那點手藝就用不上了。
再者,劉禪腦子不是特別好使,與劉備當(dāng)年在長坂坡摔孩子那一下恐怕也有些干系:盡管劉備胳膊長,摔的時候也不會特別用力,但總不是輕輕放在地上的吧?摔過之后,小阿斗是不是腦震蕩了,當(dāng)時沒去醫(yī)院檢查。老劉這一動作使他為現(xiàn)代漢語留下個歇后語,同時也可能給孩子留下了點后遺癥。
第三,劉備對培養(yǎng)下一代不如曹操重視。曹丕很小的時候,曹爸爸就給他請家庭教師,教他讀“古今經(jīng)傳諸子百家之書”,學(xué)寫詩作文、學(xué)騎馬射箭。而劉備呢,一遇危難就把老婆孩子拋下,哪還顧得了給孩子請家庭教師?劉備疏于子女教育,當(dāng)然有客觀條件限制因素,也因他本人認(rèn)識不到教育(特別是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劉備文才不行,演技卻是一流:他特別能掩飾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感受,喜怒不形于色;而需要時,又說哭就能哭出來。這種表演才能劉禪是不是被遺傳了,可有兩種解釋。判斷的分歧,主要來自下面一件事:
劉禪被俘后的一次宴會上,當(dāng)司馬昭問他是不是想念故國時,他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從而留下個成語。在他起身上廁所時,他原來的臣屬郤正跟出來偷偷提醒:“司馬昭要是再問你這個問題,你就流著淚說:‘我祖墳在蜀地,所以無日無時不在思念故土?!@樣司馬昭就會放你回去了?!眲⒍U記下了。酒喝到微醉時,司馬昭果然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照著郤正的囑咐回答了,但想哭卻哭不出淚來,只好閉上眼。
司馬昭說:“這話怎么聽起來像是郤正的話啊?”
劉禪驚得睜開眼說:“確實是他教我說的?!?/p>
惹得大家都笑了。司馬昭因此喜歡劉禪的誠實,不再懷疑他有復(fù)國的念頭。對此事,《三國演義》的看法是劉禪無能又無情,是個庸才無疑。依照此說,劉禪就沒能繼承劉備的演技:劉備絕不會哭不出眼淚。
也有人對此作相反解釋,認(rèn)為這是劉禪大智若愚,故意裝傻、裝無情。這樣做,為的就是不讓司馬昭猜疑。若按此說,則劉禪的演技又超過了其父,達(dá)到更高境界。
但即使說劉禪演技高超,也不能說明他有多少治國才能。否則,何以最終做了亡國之君呢?何以后期那么寵信小人黃皓呢?
若說劉禪“傻人有傻福”,會更貼切些。他執(zhí)政初期,碰上了有治國才能而又沒有個人野心的賢相諸葛亮。他尊重乃至崇拜諸葛亮,應(yīng)是出于真心:如果不是這位“相父”替他撐持,蜀漢恐怕早就亡國了。諸葛亮替他鞠躬盡瘁、南征北戰(zhàn),他樂得在后方享受安樂。
不要以為后主傻乎乎就一定善良,他殺起人來也夠心狠手毒:大臣劉琰的妻子長得特別漂亮,有一次進宮去見皇后,皇后把劉妻留在宮中住了一個月。妻子回家后,劉琰懷疑她與后主私通,就把手下軍士集合起來,把妻子綁了,讓士兵拿鞋底抽打妻子的,抽了好幾十下,打得妻子死去活來。劉禪聞聽大怒,就命人把劉琰斬了。這醋壇子劉琰又窩囊又狠,最后賠了夫人又送命。
劉禪一生有諸多疑點:有沒有被摔后遺癥是其一,“樂不思蜀”真假難辨是其二,劉琰妻一案是其三。
劉禪的先后兩任皇后都是張飛的女兒。小說沒交代張飛女兒長得咋樣,依據(jù)其父推測,應(yīng)該是黑臉大眼睛。大眼不一定好看,何況很有可能性格也像張飛一樣暴。恰巧劉妻又長得極其出色,又進宮一個月沒回家,不由得劉琰不懷疑、不吃醋。但他忘了,他打自己妻子的臉,就等于打皇上的臉啊。劉琰被殺之后,劉妻是不是歸了后主,無從查考。但劉禪對待比他弱小者時也非善茬,這是可以肯定的。
劉禪亡國而得善終,就他本人來說是件幸事,對成都人民也不是壞事,但對劉備、諸葛亮等人來說,這是極大的不幸:他們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這么被自己的“紅二代”給斷送了!沒便宜曹魏,卻成全了司馬氏家族。
劉禪隨遇而安的性格,與其天性有關(guān),也是從小的經(jīng)歷逐步磨練而成:在趙子龍浴血廝殺時,他能在其背上熟睡,這是天性;按一般人說,從小沒了親媽,隨父親顛沛流離,遇到這樣的不幸,若無這種性格,大概會很痛苦。
他沒有治國才能,倘若非要勉強做為,提出個什么口號或理念讓大家為之折騰,他自己活得累,百姓也跟著遭罪。
敏感的曹丕大概活得比劉禪痛苦。文學(xué)家的氣質(zhì)使得曹丕天性多思善感。他很年輕時就總考慮生死的問題,在留傳后世的《與吳質(zhì)書》、《典論·論文》中屢屢發(fā)出生命短促之嘆。但痛苦促使他對生命意義有更深層感悟,也使他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留下不朽文章與詩篇。
作為個體生命來說,劉禪與曹丕都忠于自己的天性,做了自己能做和該做的事情。如果用小曹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小劉,小劉會很難受;讓小曹像小劉那樣過,他寧肯死。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