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三位獨孤皇后,北周明敬后,隋元貞后,唐文獻后,她們系同父所生,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這位三朝國丈就是西魏宰輔獨孤信。
獨孤信,武川鎮(zhèn)(今內(nèi)蒙武川西南)人,祖籍云中。本名如愿,后因治績突出,“信著遐邇”,被賜名為信。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將,因戰(zhàn)功卓著,拔至宰輔,其聲名遠播大河上下,長城內(nèi)外……
顯貴家族 北塞俊郎
魏晉末年,天下大亂,各少數(shù)民族紛紛南下入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quán)。公元四世紀末期,北方鮮卑拓跋部異軍突起,聯(lián)合其他部族,重建代國,后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魏初共有四十六個部落,其中鮮卑化的匈奴獨孤部地位顯赫,它世代與拓跋部王室聯(lián)姻,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硅的祖母,第二代皇帝拓跋嗣的生母皆為獨孤氏。
獨孤信便出生于這樣的一個顯貴家族之中。他生于北魏宣武景明三年(公元502年),祖籍云中,其祖先伏留屯曾任部落大人,是魏初最重要的官員之一。到獨孤信的祖父俟尼時,俟尼舉部遷往武川,在北塞防戍邊隘。當時北魏都城設(shè)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為防御柔然,北魏朝廷在其北面沿邊要害之處設(shè)了一些軍事?lián)c,名為鎮(zhèn),鎮(zhèn)將全由鮮卑貴族擔(dān)任,俟尼便是其一。俟尼辭世后,由獨孤信的父親獨孤庫繼任部落酋長。獨孤庫英勇豪爽,講求節(jié)氣,北鎮(zhèn)人民無不敬服他。其妻費連氏也是貴族出身。由于有這樣的高貴血統(tǒng)相傳,他們的兒子獨孤信天生一表人才,風(fēng)度翩翩。并且,因為獨孤信自小生活在遼闊的北方大草原上,受當?shù)厣形渲L(fēng)的感染,騎馬射箭,無所不精。
忠義為先 竭誠盡忠
高歡在朝中掌權(quán),想自立為帝的心思昭然若揭,孝武帝實則是他手中的一個傀儡,二者的矛盾愈演愈烈。永熙三年,孝武帝拉攏宇文泰、賀拔勝等人,暗中調(diào)兵遣將,決定與高歡決一雌雄。但孱弱無能的他哪里是高歡的對手,最后只得西逃長安投靠宇文泰。眾人見之,軍心大散,一夜之間,逃亡者竟超過了半數(shù)。
獨孤信聞迅后,頗感為難。因為當時他的父母妻兒全在高歡的轄地之內(nèi),若想追隨皇上,則需舍家而去,落個“不孝”的名義。但孝武帝畢竟是堂堂一國之君,身為下官不為其盡忠效力又會有“不忠”之嫌,況且他的昔日好友如今都已坐鎮(zhèn)西邊,于其前途甚為有利。權(quán)宜片刻之后,獨孤信還是決定追隨皇上,西入關(guān)中。于是他馬不停蹄,一路追趕,至洛陽西北的漉水終于趕上了孝武帝。孝武帝見他單騎而至,心中真可謂感慨萬千,嘆聲說:“將軍今能辭父母,捐妻子而從朕,‘世亂識忠良’,此話當真不假呀!”遂賜御馬一匹,進其爵為浮陽郡公。
自此,魏分東西。是年,高歡另立孝靜帝,自己執(zhí)掌朝政,并遷都于鄴城,史稱東魏;宇文泰則鴆殺了孝武帝,于大統(tǒng)元年(公元535年)另立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二者分別以懷朔系軍閥集團和武川系軍閥集團為靠山,開始了十多年的對峙。
獨孤信卓有軍事才華,被譽為一代名將。當年的“獨孤郎”還只是鋒芒初露,如今的獨孤大將軍早巳不可同日而語了。他久經(jīng)沙場,用兵如神,屢次出奇制勝,為西魏立下汗馬功勞。
大統(tǒng)三年(公元537年),剛從建康歸來不久的獨孤信便跟從宇文泰出征東魏。此次出兵十分順利,一路勢如破竹,弘農(nóng)即刻被攻下,又在沙苑大敗高歡親率的10萬大軍。得勝后班師回朝,文帝對眾將士大加賞賜,獨孤信被封為河內(nèi)郡公。
大統(tǒng)六年(540年),東魏候景從三鴉出發(fā),準備收復(fù)荊州。獨孤信統(tǒng)5000騎兵馳出武關(guān)增援,候景一見,連忙撤軍返回。
第二年,岷州(今甘肅省岷縣)刺史赤水糾集蕃王梁仙定舉兵反叛,朝廷下詔令獨孤信率軍討伐,以平定叛亂。獨孤信奉旨至岷州,見赤水、梁仙定怒斥道:“你們身為朝廷命官,沐浴龍恩,而今竟舉兵反叛!看我不拿你們這等不忠不義之賊!”兩軍交戰(zhàn)才幾個回合,梁仙定就被獨孤信的部下殺死。但其兄弟兒子們?nèi)圆凰佬模视嘬娎^續(xù)作戰(zhàn)。獨孤信勒兵轉(zhuǎn)向萬年,駐扎在三交谷口。叛軍不肯屈服,“并力拒守”。獨孤信想:長此糾纏下去,于我軍不利。遂生出一道妙計,詭騙叛軍道:“你們這些叛賊死到臨頭還不反悔,今我大軍已至,爾等已身陷重圍之中了!”叛軍聞知大驚,環(huán)顧四周,只見山上風(fēng)吹草動,果真似有萬千大軍埋伏其中,嚇得趕緊放下武器,抱頭鼠竄,各自逃命。獨孤信率軍乘勝北追,一直追到岷州城下,城里的叛軍知道大勢已去,慌忙出城繳械投降。獨孤信又立大功一次,被朝廷加授為太子太保。
獨孤信兼通文武之道,能張能弛,不僅是一名英勇善戰(zhàn)的武將,也是一位長于治理地方的官員。
大統(tǒng)三年(公元537年),他進據(jù)洛陽時,洛陽城已是荒涼一片。昔日的繁華消失殆盡,殘垣斷壁時有所見。許多居民流亡離散,名門士族更是蹤影全無。獨孤信得知河?xùn)|籍的柳虬和裴諏之還分別留居陽城和潁州,便征召他們,分別任命他們?yōu)樾信_郎中,開府蜀。有了這些當?shù)孛T望族的協(xié)助,獨孤信威信大增。弘農(nóng)裴志本已隱居山中,此刻卻“糾合義徙舉廣州歸同”,陳析、韓雄等地方豪強相繼投奔到獨孤信帳下,原屬東魏的潁、豫、襄、廣、陳留等地也自動并入西魏領(lǐng)土之中。
獨孤信在坐鎮(zhèn)隴右的近十年中,治績更為突出。隴右是西魏的后方,各民族雜居在此,地方豪強勢力盤根錯節(jié),人們一旦有冤屈上訴,幾年都得不到解決。這里是一塊是非之地。西魏朝廷也為此大傷腦筋,數(shù)易刺史,但均不能改變這種狀況。大統(tǒng)四年,獨孤信任隴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獨孤信對當?shù)氐那闆r早已有所耳聞,但他毫不畏懼,決心治理好隴右。上任后,他立即著手辦理數(shù)年來積壓的案件。他鐵面無私、據(jù)實查辦,不論犯人有何后臺,均按其罪行加以處治。這樣,百姓們郁悶心頭已久的冤氣終于得到化解,心相歸之。而當?shù)睾缽娨啾凰拇伺e所威懾,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作威作福了。收攏民心之后,獨孤信又“示以禮教,勤以農(nóng)桑,”幾年下來,州府府庫充實,百姓也日漸富足。鄰地的流民見之,紛紛舉家投附,秦州所轄戶數(shù)一下子增加了幾萬。頓時,獨孤信名聲大噪,“信著遐邇”,宇文泰因此賜其名為信。
只是樹大招風(fēng),一篇《檄梁文》為他招致禍根。《檄梁文》是侯景之亂之際東魏大臣魏收寫的一份奏折。魏收在文中詭稱獨孤信“據(jù)隴右不從”,宇文泰得知,遂起戒備之心。趁獨孤信移鎮(zhèn)河陽之際,任自己的侄子宇文導(dǎo)代替其職,并且還親自視察其地。
西魏政權(quán)一直為宇文泰所控制。宇文泰,字黑獺,是一個有匈奴血統(tǒng)的鮮卑人。當初魏孝武帝敗給高歡后,能在西邊得以茍延殘喘,全靠宇文泰。但由于孝武帝不甘再次淪為傀儡,西遷不到半年即被毒死。此后,西魏的三個傀儡皇帝——文帝、廢帝、恭帝都在宇文泰的操縱下先后上臺。
宇文泰與獨孤信是同鄉(xiāng),世居武川,其發(fā)跡也主要依靠武川勢力集團。他深知獨孤信風(fēng)度弘雅,深得人心,且功高勛著,在武川集團中威望甚高,不得不對其加以防備。獨孤信亦察出事有端倪,便主動上書,提出自己身居隴右已久,請求還朝。宇文泰假意不許。正好此時東魏使者帶來獨孤信母親亡故的消息,獨孤信再次上書,“陳哀苦,請終禮制”。宇文泰又裝作一副迫不得已的樣子,讓他發(fā)喪行服。當然,宇文泰也心存愧疚,畢竟獨孤信與他從小相善,為他效力不少,便追贈其父獨孤庫為司空公,其母費連氏為常山郡縣,并且于大統(tǒng)十六年(公元550年)升遷獨孤信為尚書令,待六宮建制之后,又拜他為大司馬。
可這一切并未挽回什么,二者之間的間隙由此產(chǎn)生,并不斷擴大。
如同歷史上眾多的開國元老一樣,獨孤信雖辛苦一生,功勛卓著,竟不得善終。西魏末年,他始遭嫌忌,雖官爵累加,權(quán)力卻被架空,到北周開國之際,竟被迫飲鴆自盡,溘然逝去。不過在其身后,三女相繼封為皇后,諸子亦加官進爵,正如《北史》所謂“三代外戚,何其盛哉”。這也許是九泉之下的他唯感欣慰的吧。
史稱獨孤信風(fēng)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宇文泰初啟霸業(yè)之時,他鎮(zhèn)守隴右之地,“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shù)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愿附者數(shù)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cè),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cè)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于他執(zhí)政期間惠政頗多,因此,很受百姓愛戴。
嚴格地說,獨孤信應(yīng)當是“四朝國丈”。獨孤信的第五個女兒嫁給了北周的上柱國(大概相當于今天大元帥)宇文述,入隋,拜左衛(wèi)大將軍,改封許國公。宇文述的長子隋護衛(wèi)大將軍宇文化及,在揚州縊殺隋煬帝,立楊浩。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九月,曰:“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于是毒殺楊浩,即帝位于魏縣,國號許,改元天壽,署置百官,封弟弟智及為齊王,封弟弟士及為蜀王。既然置百官,封弟為王,必定先尊封父母,獨孤信的第五個女兒被封為“皇后”定而無疑的,只是史書沒有記載下來,因為“許國”數(shù)月之后就滅亡了,且被定性為“賊寇”,所以就不能名正言順立傳了。
但不管怎樣,宇文化及與李淵也是親姨表兄弟,妹妹是李淵的昭儀,很受李淵寵愛;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是隋朝的駙馬(尚隋煬帝的女兒南陽公主),宇文化及兵敗后歸唐,在李世民帳下屢建戰(zhàn)功,他是秦王府舊臣與李世民關(guān)系密切,并把一個宗室女許配給他,官至右衛(wèi)大將軍,卒后賜涼州都督,陪葬昭陵。獨孤信五女兒這一脈繼續(xù)延續(xù)下來。
獨孤信成為“四朝國丈”,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所以獨孤信當榮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岳父”的桂冠。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