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惠帝的皇后賈后生有四個女兒,長女河東公主、次女臨海公主、三女始平公主及小女哀獻皇女。其中,次女臨海公主命最不濟。臨海公主原被封為清河公主。
在歷史上,當國破家亡之際,那些堅持活下去的公主,其不幸的遭遇則種種各異,離奇的程度超出我們想象,也超出史家記錄的范圍,我們所能了解的并不多。痛苦就像千百年前的流星。
早在我們注目之前悄然滑落,永遠沉寂。但歷史確也記載下來一件公主賣身為奴的事例,那便是西晉惠帝的次女臨海公主曾有過這樣一段噩夢般的經歷。
晉惠帝的皇后賈后生有四個女兒,長女河東公主、次女臨海公主、三女始平公主及小女哀獻皇女。其中,次女臨海公主命最不濟。臨海公主原被封為清河公主。
西晉滅亡,洛陽大亂,皇族紛紛逃難.她途中與家人及姐妹失散。一名鄉(xiāng)村野夫發(fā)現(xiàn)了落難的清河公主,他并不知道公主的真實身份,競為幾文錢將她轉賣給吳興縣的錢溫作奴婢。
錢溫有一個女兒,從小嬌生慣養(yǎng),為人自私專橫,尤其對身邊的家僮侍婢。更是頤指氣使,非打即罵。錢溫買得公主后,便將她送給愛女當丫頭。公主一生中最苦難最卑微的生活便由此開始了。
清河公主生得儀表端莊,因為身上帶著皇室血統(tǒng),一步一顰都極有韻致,那是一種非小家碧玉所能及的氣度。這很使錢女妒忌,她套問公主被賣之前的身份,公主都避而不談。
錢女對公主相當冷酷。動不動就差她做這做那,稍有不慎就用鞭子抽打,關在黑房間,幾天幾夜不供吃喝。公主孤苦伶仃,舉目無親。只能打落牙齒往肚里吞。她心想,從前做皇女的時光再如何繁華,終究也是一場過眼煙云。她認了命。
晉元帝在江南恢復了晉朝,史稱東晉。清河公主聽到這一消息,仿佛在黑暗中抓著了一線希望。錢女差她外出購買脂粉時,她乘人不備,逃出火坑,歷盡千辛萬苦,到達都城,求見當朝天子。
然而門口的衛(wèi)士見她衣衫襤褸,一身奴婢打扮,不相信她就是前任晉惠帝的女兒。在她賭咒發(fā)誓之后,衛(wèi)士將信將疑,終于同意向上稟報。
在元帝面前,公主涕淚懼下,陳訴了這些年來的顛沛流離及所遭受的種種苦難。元帝感嘆皇女的不幸,更憤怒錢溫及其女兒如此虐待公主。他命人押來錢溫及其女兒,送入死牢。
不久.晉元帝改封清河公主為臨海公主,下嫁宗正曹統(tǒng)。公主的生活,終于云開霧散。她作為公主曾被賣身為奴的經歷也堪稱史之唯一。
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真實境遇:地位平庸如丫鬟
文成公主(623年?-680年11月1日),在吐蕃被尊稱為漢女氏,唐朝和親公主,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第二位皇后(第一位皇后尺尊公主來自今尼泊爾)。本是唐朝皇室遠支,于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親吐蕃,文成公主對吐蕃貢獻良多,傳說布達拉宮即為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貞觀十五年(641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女兒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松贊干布從邏些(今西藏拉薩)趕到柏海迎接,唐封他為駙馬都尉、西??ね?。在之后的松贊干布在位期間,吐蕃與唐沒再發(fā)生戰(zhàn)爭。
史書皆言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是大唐王朝的特別恩典,顯示了中原文明威服四夷的風范。歷史果真如此嗎?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松贊干布遣使長安,希望與大唐和親,并借此與中原加強往來,從而獲取政治、貿易等多方面的利益。此時的唐太宗壓根兒瞧不起吐蕃這個蠻夷國家,斷然拒絕。松贊干布勃然大怒,出兵痛打受大唐庇護的吐谷渾,大唐無力庇護自己的藩屬,只好裝作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過,但松贊干布仍不解氣,4年后又揮師攻入大唐本土,揚言如果唐朝不送出公主,就要強擄。
唐太宗此時尚沒有妥協(xié)之意,非但沒有送出公主,反倒緊急從各地抽調軍隊,又征發(fā)東突厥和鐵勒各部,集結大軍前去救援,結果大敗。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生番破城及屠,屠殺漢族男性,掠奪女性為奴;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并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文成公主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于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jié)出發(fā),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jié)河水平緩,才便于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干什么呢?因為當時吐蕃已經擊潰了吐谷渾,伊然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wěn)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xié)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xié)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艱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fā)源地一河源,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蕃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松了一口氣,于是送親隊伍在這里作了數(shù)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文成公主河源,松贊干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后擁、威風八面地進入了邏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jié),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的贊普和夫人歌舞慶賀。松贊干布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為妻,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筑一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后代?!?/p>
不久,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布達拉宮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致,還開鑿了碧波蕩漾的池塘,種上了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頓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鄉(xiāng)之情。為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松贊干布脫下他穿慣了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制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一對異族夫妻,感情融洽,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文成公主按照傳統(tǒng)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tǒng)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shù)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wèi)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干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guī)。
待生活安定下來后,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yōu)美,使松贊干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并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jié)h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此后,松贊干布一直不斷襲擾唐朝邊境,大唐軍隊屢戰(zhàn)屢敗。
公元640年10月,松贊干布又遣使前往長安求親,并以此為條件與大唐議和。唐太宗盡管心里對此次和親非常抵觸,但形勢逼人,最終也不得不做出退讓,將文成公主乖乖送出。
松贊干布軟硬兼施,最終迫使唐太宗送出公主,這不免令大唐的人們感到面上無光。
于是史官們在竭力淡化這場和親的“被迫性”的同時,還大肆吹捧文成公主入藏后的地位和影響,試圖營造出大唐公主在番邦地位尊崇、眾蠻夷皆景仰拜服的假象。
待生活安定下來后,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yōu)美,使松贊干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并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jié)h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公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guī)化。松贊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yōu)閹?,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千里跋涉,遠赴長安,進入唐朝國家,研讀詩書,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農技人員并不宣揚什么,他們只是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那頂壯的莊稼,驚人的高產,讓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為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一些青稞、蕎麥之類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種不管,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yè)技術,使他們在游牧之余,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尤其是把種桑養(yǎng)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后,吐蕃也逐漸有了自制的絲織品,光澤細柔,花色濃艷,極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們喜不勝收,都十分感謝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讓山羊背土填臥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F(xiàn)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后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還拿出五谷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蠶豆、油菜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后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來了車輿、馬、騾、駱駝以及有關生為技術和醫(y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筑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后來毀于雷電、戰(zhàn)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占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為。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后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與吐蕃之間關系極為友好,此后200多年間,很少有戰(zhàn)事,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干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并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術。文成公主入藏,帶去許多工藝品、谷物、菜籽、藥材、茶葉以及歷法、生產技術與各種書籍,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后來,松贊干布又接受唐朝授予他的官職與封爵。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新君高宗李治繼位后,遣使入蕃告哀,以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贊干布欣然接受了唐朝的官爵封號,并致書司徒長孫無忌等人說:「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者,當發(fā)兵赴國征討?!雇瑫r,還獻金銀珠寶十五種,請求置于唐太宗靈柩之前,表示深切哀悼和懷念之情。唐高宗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唐太宗的昭陵前,以示褒獎。
松贊干布雄才大略,統(tǒng)一西藏,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加強了藏族與漢族的親密關系,為中國這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這幕虛假歷史被歷代史官們心照不宣地沿用。而實際上,文成公主入藏多年,無子無寵,地位平庸,平日如丫鬟般伺候松贊干布的飲食起居,實與那個高高在上、雍容高貴、深受吐蕃人敬重的國母形象大相徑庭。文成公主的一生相當不幸,她在遙遠的番邦生活了40年,卻守了31年的寡,大半的青春韶華都埋沒在了雪域高原。即使在松贊干布去世前的9年中,她的婚姻也絕不幸福,年事已高的松贊干布共有6個有名分的女人,還有無數(shù)沒有名分的,又能顧及文成公主多少?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9年,卻只有3年產生交集,大部分的時間被冷落遺忘,顯然談不上受寵。
雖然文成公主當時的陪嫁異常豐厚,不僅有大量財物,還有大批工匠,給吐蕃引入了先進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技術。
但據(jù)敦煌文書的記載來看,吐蕃人把這些視作唐朝畏懼吐蕃兵威前來乞和的貢物,由此也能看出唐太宗曾用女人、財物換和平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松贊干布不惜為來自尼泊爾的尺尊公主耗費巨資修建大昭寺,將尺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供奉其中;來自大唐的文成公主雖然帶著佛家至寶,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松贊干布卻只為她修了一座規(guī)模遠遜的小昭寺來安置,二人地位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后來金城公主入藏為吐蕃國主正妻,才將兩座佛像互換,一直持續(xù)至今。
由此可見,大唐當初同意和親,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只不過一些撰史者強撐面子,硬是把示弱說成示恩,編造出松贊干布數(shù)度請婚、大唐感其意誠賜婚的故事。可無論那說法如何言之鑿鑿,都無法改變真實的歷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