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武王伐紂想必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用孟子的話來說,這是一場“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戰(zhàn)爭,其結(jié)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這其中卻有著我們不為所知的一面。
按照幾千年來的說法,這場戰(zhàn)爭是這樣的: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武王趁著商紂王的大軍征討東夷、朝中空虛的大好時機,在牧野代替老天爺宣讀了商紂王的種種罪狀,決定替天行道,率領4.5萬大軍準備攻打朝歌。
網(wǎng)絡配圖
正在酒池肉林尋歡作樂的商紂王聽說后很納悶兒:我是天子,老天爺就是我爹,我爹有什么話不直接跟我說,干嗎還要讓一個外人來轉(zhuǎn)告我?
不過商紂王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兒,自然不會把“老爹”的話放在眼里,當下便召集70萬大軍(以奴隸為主),兵發(fā)牧野,讓周武王看看誰才是真正的“王”。
一邊是4.5萬,一邊是70萬,商紂王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即將發(fā)生的一幕:15個人圍毆1個人,拜托,不要太血腥!
這時,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不可思議的場面出現(xiàn)了:還沒等雙方交戰(zhàn),70萬商軍便集體倒戈,殺向朝歌!
延續(xù)500多年的商朝就這樣滅亡了,沒有出現(xiàn)期待中的大決戰(zhàn),卻出現(xiàn)了一幕極其吊詭的臨陣倒戈!
幾千年來,這次事件被無數(shù)次地傳揚,周武王就此成為明君的代表,商紂王也就此成為昏君的典范,而70萬商軍的臨陣倒戈,也被定論為反抗暴君的棄暗投明。以有道伐無道,以至仁伐至不仁,一切都是那么的順理成章。
然而,歷史無數(shù)次地告訴我們,“順理成章”的背后往往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70萬商軍的臨陣倒戈,看似自然,卻充滿了說不清的吊詭。
說它吊詭,首先得了解奴隸社會的特點。在奴隸社會,奴隸從屬于奴隸主,沒有自主權(quán),也沒有人會想到反抗,所謂的“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都是后人強加到人家頭上去的,奴隸們還沒有這個覺悟。要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底層人民反抗暴政還是在800年后的秦朝末年。如果非要在歷史上找一個奴隸造反的例子,不好意思你只能去找古羅馬的斯巴達了。況且,斯巴達起義其實比咱中國的陳勝吳廣起義還要晚130多年。
網(wǎng)絡配圖
所以,在奴隸社會的巔峰時期——商朝末年,發(fā)生奴隸大軍臨陣倒戈,實在是很可疑的。
其實翻開那時的史料,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重要的身影,這個人叫膠鬲。
說起膠鬲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一時想不起來,其實在中學課本中我們就知道他了。在孟子那篇著名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有這樣的記載:“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其中“舉于魚鹽之中”的膠鬲,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仁兄。
孟子的意思是想說這些人雖然都是起于微賤,但自強不息,創(chuàng)下了不朽的功勛,激勵大家“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實這個說法用在膠鬲身上是不合適的。
在江蘇揚州、泰州祭祀“鹽宗”的廟里,供奉著三位“鹽宗”,即鹽商的祖宗,一位是人工鹽生產(chǎn)的創(chuàng)始人夙沙氏,一位是食鹽專營的創(chuàng)始人管仲,第三位就是膠鬲,是販運食鹽的祖宗。
自古鹽商都是身家巨富,作為鹽商祖宗的膠鬲更是不在話下,用“富可敵國”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戰(zhàn)爭從來都離不開經(jīng)濟的支持,商紂王討伐東夷,耗資無數(shù),眼看國庫日漸空虛,連酒池肉林都快供應不上了,這時,周文王向商紂王舉薦了膠鬲。對商紂王來說,膠鬲無疑就是救命稻草,其巨額財富讓商紂王一下子擺脫了困境。為了報答,商紂王封膠鬲為少師,上演了一幕中國歷史上較早的錢權(quán)交易。
但是別忘了,膠鬲終究是周文王的人。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開始了滅亡商朝的倒計時。
網(wǎng)絡配圖
有一次,商紂王派自己的哥哥微子和膠鬲率領使團訪問周國。就是在這次訪問中,周武王成功地跟膠鬲對上了暗號,又成功地策反了微子,并許諾事成之后微子世為長侯,膠鬲加富三等,封地運城鹽湖地區(qū),全權(quán)發(fā)展當?shù)佧}業(yè)。
回到朝歌后,膠鬲開始行動了,成功地將幾位能征善戰(zhàn)的大將都派到了東夷前線,等到周武王討伐朝歌時,70萬商軍正是由膠鬲率領的,“臨陣倒戈”也就順理成章了。
前后兩個“順理成章”,一個是儒家的“仁”,另一個是兵家的“臥底”,你說哪一個更接近事實呢?
幾千年來,儒家的觀點始終占據(jù)著上風,認為只要擁有了“仁”,就“仁者無敵”,擁有了“正”,就“邪不勝正”,卻從來不講究跟“不仁”和“邪惡”的斗爭方法??涩F(xiàn)實卻往往是,在“不仁”和“邪惡”面前,“仁”和“正”傷痕累累。
歷史的真相往往都是出乎我們本來的意料,很多事情也并不是你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孰是孰非,孰對孰錯本來就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隨著歷史的繁衍相信還有很多的“歷史真相”被我們發(fā)現(xiàn)。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