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網絡配圖
朱熹勤儉節(jié)約名言:勤與儉,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人,不儉則妄費。
朱熹跟辛棄疾是好朋友。宋光宗紹熙三年,辛棄疾去福建做官,順道去看望朱熹。兩人見面,朱熹提議喝兩杯,辛棄疾欣然答應。酒端上來了,卻沒有菜,辛棄疾說:“干喝沒意思?!敝祆湎肓讼?,讓仆人用鹽水煮了一碟子黃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黃豆,如果你喝一杯吃兩粒,他的臉色就會沉下來……
朱熹為什么要這樣對待朋友呢?我覺得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他是為了教育辛棄疾。辛棄疾豪奢之名播于天下,花錢如流水,娶了好多小老婆,影響很不好。朱熹請客如此簡單,應該是給辛棄疾做示范:“瞧見沒?以后應該像我這樣艱苦樸素,千萬別再鋪張浪費了!”
第二種可能:朱熹過日子就是這樣節(jié)儉,節(jié)儉到了小氣的地步。
網絡配圖
當年朱熹在武夷山講學,伙食就非常簡單:“待學子惟脫粟飯,至茄熟,則用姜醢浸三四枚共食?!?《四朝聞見錄》卷1)平常讓學生吃小米飯,沒有菜,等茄子熟了,用姜末和米醋拌茄子吃。朱熹的伙食也跟學生一樣,并不開小灶。
男人對自己狠一點是對的,飲食上儉省一些也是對的,但是最好只對自己儉省,千萬別對旁人儉省,否則很容易得罪人。
有例為證。說是一個叫胡纮的人去拜訪朱熹,在朱熹那兒就著茄子吃了頓小米,吃得滿肚子氣,對朱熹的學生說:“此非人情,只雞、樽酒,山中未為乏也?!边@哪叫待客啊?就算山上沒有好酒好菜,給我來一只雞和一壇酒總可以吧?你們老師卻那樣招待我,明明是瞧不起人。
網絡配圖
若干年后,胡纮中了進士,當了御史,想整整朱熹。假如他批判朱熹待客寒酸,肯定拿不出臺面,于是他就造朱熹的謠,說朱熹不孝,不讓親生母親吃新米,卻讓老太太吃長了毛的陳米。在他的鼓動下,朱熹被打翻在地,理學也被朝廷斥為“偽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