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替換成朱自清的《經典常談》,是怎么回事
近日,朱自清的這本書入選初中語文教材,1月已經銷售超百萬冊了,為何傅雷家書被替換了呢?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怼陡道准視诽鎿Q成朱自清的《經典常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傅雷家書》替換成朱自清的《經典常談》
新的學期馬上開啟,澎湃新聞獲悉,2023年春季,八年級下的語文教材進行了調整,最突出的內容為,在“名著導讀”部分,將《傅雷家書》替換成朱自清的《經典常談》。
澎湃新聞聯(lián)系到上海某中學的一位語文教師,他表示,在教學過程中,“名著導讀”部分,老師不會詳細講解,只是提供一個參考,讓學生閱讀這本書。
得到這一消息后,各家圖書公司都在跟進。在各個銷售平臺上,朱自清《經典常談》一書的商品描述已加上“《語文》八年級閱讀”“教材配套閱讀”等說明。
銷售數(shù)據方面,果麥出品的《經典常談》首印雖只有5000冊,但目前加印到第8次,發(fā)行量近20萬冊,出版方表示,隨著該書被收入教材,近期還會計劃加印。
人民文學出版社于2022年8月推出新版《經典常談》,但是僅僅在2023年1月這一個月,已經發(fā)行了130多萬冊,1月在京東平臺銷量環(huán)比增長了6.7倍。
人民文學出版社介紹,朱自清《經典常談》的寫作時間在1938到1942年間,于1942年出版。當時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任教。它的寫作,是由當時負責統(tǒng)籌中小學國文教科書編寫工作的楊振聲建議的。編寫這類普及傳統(tǒng)經典知識的書籍,其思想來源應該是胡適于1923年發(fā)起的“整理國故”運動。
版本上,人文社推出的《經典常談》以文光書店1946年刊本為底本,全文無刪減,最大限度保留作品原貌和時代特色。由于該書已經出版發(fā)行了七八十年,學術界在很多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為作者當時所不及見。再版時,為保證相關知識的準確性,個別地方采用“編者按”的方式做了補充說明。
大家的關注點也聚焦于《經典常談》是一本怎樣的書?
《經典常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與歷史脈絡,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作品。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后,語文學科增加的核心素養(yǎng)中的一點是“文化自信”。教育部統(tǒng)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在之前的一個講座中談到“整個中小學所有的課程都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要通過語文課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而朱自清在前言中已經提及,他寫作《經典常讀》的目的正在于培養(yǎng)讀者的文化自信:“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鲆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在這種意義上,《經典常讀》更適配于這種教學理念。知乎上一位認證為“歷史專業(yè)、語文教師”的答主認為:“《經典常談》彌補了學生在語文學習(特別是古代文學學習)中背景知識不足的缺陷。在現(xiàn)行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各學段都選用了一些古代文學經典篇目,比如《<詩經>二首》《<禮記>二則》《曹劌論戰(zhàn)》《<論語>十二章》《鄒忌諷齊王納諫》《陳涉世家》等等。在教讀這些文章時,由于學生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教師需要做大量的知識補充,才能讓學生略有領會。但因為沒有完整的背景知識體系作為支撐,這種領會也往往是機械的、粗淺的。很多同學對這類文章的學習就是囫圇吞棗、食而不化。而朱自清先生這部《經典常談》,恰是:‘介紹講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知識,是學習傳統(tǒng)文化典籍(也叫國學)的入門書、打基礎書,又是極有學術分量的書?!?/p>
我國的古代經典浩繁艱深,而且有文言文與白話文轉換上的閱讀障礙,讀起來十分困難,正如朱自清在《經典常談》序言中所說:“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p>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敝熳郧逭J為,為了讓更多讀者能夠接觸到,并更容易理解和沉浸于古代經典,《經典常讀》書中,朱自清對每一篇都有概括,做到知識上簡潔精辟,例如:
《說文解字》:文字可以增進人的能力,也可以增進人的巧詐。倉頡泄漏了天機,卻將人教壞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
《尚書》: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吧小保吧稀币?,《尚書》據說就是“上古帝王的書”;
《詩經》:詩的源頭是歌謠。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
《春秋》:“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舉行,所以記事的書用這個名字。
同時,朱自清的文字更通俗流暢,以書中解讀《春秋》為例,“西狩獲麟”的原文其實很簡短:
魯哀公十四年西狩,薪者獲麟,擊之,傷其左足。將以示孔子。孔子道與相逢見,俯而泣,抱麟曰:“爾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乃歌曰:“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而朱自清在本書中,寫到孔子見麟而泣的故事時,以讀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解讀:
魯哀公十四年,魯西有獵戶打著一只從沒有見過的獨角怪獸,想著定是個不祥的東西,將它扔了。這個新聞傳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說,“這是麟啊。為誰來的呢!干什么來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說著流下淚來,趕忙將袖子去擦,淚點兒卻已滴到衣襟上。原來麟是個仁獸,是個祥瑞的東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會來,不然是不會來的??墒悄菚r代哪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亂紛紛的,麟來的真不是時候,所以讓獵戶打死,它算是倒了運了。
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也非常注意對于龐雜的古代史源流、發(fā)展等內容進行總結,讓年輕讀者們獲得一種簡明的印象,如對于書體的演變部分,他寫道:
秦以后只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始皇用小篆統(tǒng)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隸書”。當時公事忙,文書多,書記雖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書,卻不免寫得草率些。日子長了,這樣寫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體,稱為“隸書”,因為是給徒隸等下級辦公人看的。這種字體究竟和小篆差不多。
到了漢末,才漸漸變了,橢圓的變?yōu)楸夥降?,“斂筆”變?yōu)椤疤艄P”。這是所謂漢隸,是隸書的標準。晉唐之間,又稱為“八分書”。漢初還有草書,從隸書變化,更為簡便。這從清末以來在新疆和敦煌發(fā)現(xiàn)的漢晉間的木簡里最能見出。這種草書,各字分開,還帶著挑筆,稱為“章草”。魏晉之際,又嫌挑筆費事,改為斂筆,字字連書,以一行或一節(jié)為單位。這稱為“今草”。隸書方整,去了挑筆,又變?yōu)椤罢龝?。這起于魏代。
晉唐之間,卻稱為“隸書”,而稱漢隸為“八分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正書本也是扁方的,到陳隋的時候,漸漸變方了。到了唐代,又漸漸變長了。這是為了好看。正書簡化,便成“行書”,起于晉代。大概正書不免于拘,草書不免于放,行書介乎兩者之間,最為適用。但現(xiàn)在還通用著正書,而輔以行草。一方面卻提倡民間的“簡筆字”,將正書、行書再行簡化。這也還是求應用便利的緣故。
朱自清在《經典常談》序言里,曾表達過他的一個心愿,他希望“讀者能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葉圣陶在讀完《經典常談》后評價:“因為這本書的引導,去接觸古書,就像預先看熟了地圖跟地理志,雖然到的是個新地方,卻能頭頭是道?!?/p>
附:朱自清撰寫 《經典常談》序言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本書所謂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我國舊日的教育,可以說整個兒是讀經的教育。經典訓練成為教育的唯一的項目,自然偏枯失調;況且從幼童時代就開始,學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殘了他們的精力和興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讀經漸漸廢止。民國以來雖然還有一兩回中小學讀經運動,可是都失敗了,大家認為是開倒車。
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準里卻有“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話,高中的標準里更有“培養(yǎng)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的話。初高中的國文教材,從經典選錄的也不少??梢娮x經的廢止并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經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了范圍,不以經為限,又按著學生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囫圇吞棗的弊病。這實在是一種進步。
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子似乎見到了這個,他注“四書”,一種作用就是使“四書”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書”注后來成了小學教科書。又如清初人選注的《史記菁華錄》,價值和影響雖然遠在“四書”注之下,可是也風行了幾百年,幫助初學不少。但到了現(xiàn)在這時代,這些書都不適用了。
我們知道清代“漢學家”對于經典的??焙陀栐b貢獻極大。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只該是選本節(jié)本——應該盡可能地采取他們的結論;一面將本文分段,仔細地標點,并用白話文做簡要的注釋。每種讀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這需要見解、學力和經驗,不是一個人一個時期所能成就的。
商務印書館編印的一些“學生國學叢書”,似乎就是這番用意,但離我們理想的標準還遠著呢。理想的經典讀本既然一時不容易出現(xiàn),有些人便想著先從治標下手。顧頡剛先生用淺明的白話文譯《尚書》,又用同樣的文體寫《漢代學術史略》,用意便在這里。這樣辦雖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親近經典,卻能啟發(fā)他們的興趣,引他們到經典的大路上去。這部小書也只是向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兒??墒侨绻x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這部書不是“國學概論”一類。照編撰者現(xiàn)在的意見,“概論”這名字容易教讀者感到自己滿足;“概論”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著別的——其實什么都只有一點兒!“國學”這名字,和西洋人所謂“漢學”一般,都未免籠統(tǒng)的毛病。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分別標明歷史和語言,不再渾稱“國學”,確是正辦。這部書以經典為主,以書為主,不以“經學”“史學”“諸子學”等作綱領。但《詩》《文》兩篇,卻還只能敘述源流;因為書太多了,沒法子一一詳論,而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史、子的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詳論。書中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照傳統(tǒng)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這中間并無編撰者自己的創(chuàng)見,編撰者的工作只是編撰罷了。
全篇的參考資料,開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隨處分別注明。也有襲用成說而沒有注出的,那是為了節(jié)省讀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讀物和考據的著作不同,是無需乎那樣嚴格的。末了兒編撰者得謝謝楊振聲先生,他鼓勵編撰者寫下這些篇“常談”。還得謝謝雷海宗先生允許引用他還沒有正式印行的《中國通史選讀》講義,陳夢家先生允許引用他的《中國文字學》稿本。還得謝謝董庶先生,他給我鈔了全份清稿,讓排印時不致有太多的錯字。
《經典常談》個人讀后感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里行間都閃現(xiàn)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并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出發(fā),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為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啟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由_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后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里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如果把接觸經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導。當游客想要參觀一個巖洞時,他先在洞外給講說一番,讓游者心里有個數(shù),不至于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巖洞的成因和演變,能按真際講說,絕不會說這兒是二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獵奇的`游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向導。
《經典常談》優(yōu)秀讀后感作文
《經典常談》所謂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相傳_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造的。見地上印有獸蹄和鳥爪的痕跡有了靈感,開始造字。倉頡泄露了天機,卻將人教壞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比擞辛宋淖?,會變機靈,會爭著去做那些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人變少了。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著救急。鬼也害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制他們,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術作用的。但此傳說是在戰(zhàn)國末期才有的,那時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辭》里就只說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來的。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許多人。文字不斷地在演變,說是一人獨創(chuàng),是萬不可能的。識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禮》《保氏》說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先生教他們識字。秦以前字體非常龐雜,貴族子弟所學的,大約只是官書罷了。秦始皇統(tǒng)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國書,別體漸漸淘汰,識字便簡易多了。
始皇為了統(tǒng)一文字,教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愛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但字體以當時通用的小篆為準,便于原來的籀文略有不同。漢初,教書先生將這三篇合為一書,單稱《倉頡篇》秦代的三種字書都不傳了。
東漢和帝時,有個許慎,做了一部《說文解字》。這是劃時代的字書,囊括了歷代的各種書體,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讓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義的,以前叫小學,現(xiàn)在叫文字學。從前的學問限于經典,所以說研究學問必須從小學入手,即從文字學入手。
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會意;四是形聲;五是轉注;六是假借。
漢字從秦朝開始演變成各種書體,真(正、楷),行,草,隸,篆書體的來歷及發(fā)展。
就從這第一課的內容來看,應該說很豐富的了。從文字的產生,發(fā)展。文字的構成,各種字體的演變。介紹得一清二楚,有關的傳說故事講得生動活潑,好像就在眼前。從這本七萬七千字的書中看出作家的知識之淵博,文筆之圓熟,真令人嘆服。讀了這本書之后,那句開卷有益的成語應驗了。我感到受益匪淺:對于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何謂經典及這些經典的來源發(fā)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朱先生那個時代可能還沒有古為今用一詞,但他寫這本書的初衷還是為了倡導國民繼承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因此朱先生把這本書命名為《經典常談》,既然是常談,就是說我們不能忘記這些經典,也就是說,無論什么時候學習這些經典都是有用途的。
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h(今連云港市東??h平明鎮(zhèn)),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yè)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fā)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朱自清主要作品
出版時間 | 作品名 | 體裁 |
1922年 | 《雪朝》 | 詩集 |
1923年 | 《毀滅》 | 長詩 |
1924年 | 《蹤跡》集 | 詩和散文 |
1928年 | 《背影》 | 散文 |
1933年 | 《春》 | 散文 |
1934年 | 《歐游雜記》 | 散文 |
1936年 | 《你我》 | 散文 |
1943年 | 《匆匆》 | 散文 |
1944年 | 《倫敦雜記》 | 散文 |
1945年 | 《國文教學》 | 論文集 |
1946年 | 《經典常談》 | 論文集 |
1947年 | 《詩言志辨》 | 詩論 |
1947年 | 《新詩雜談》 | 詩論 |
1948年 | 《標準與尺度》 | 雜文集 |
1948年 | 《語文拾零》 | 論文集 |
1948年 | 《論雅俗共賞》 | 雜文集 |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