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古代皇帝帶兵出征叫做御駕親征,不過御駕出征的事情還是很少的,光是皇帝親征那動靜就夠大的,一般皇帝坐在京城里遙控指揮,不到萬不得已,也就是不到關乎國家生死存亡,一般都不會親征。為何劉備討伐東吳時要御駕親征呢?
這是當時諸侯的習慣性做法
網(wǎng)絡配圖
漢朝末年,由于董卓廢掉了漢少帝劉辯而另立了劉協(xié),引起了關東氏族的強烈不滿,于是,關東諸侯紛紛拉起隊伍共同討伐董卓。由于關東諸侯各懷心思,每個人都想擴大勢力,占地為王,致使討伐半路夭折。這時候,國家實際上已經(jīng)撕裂,時代進入了一個相互兼并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諸侯要想不被他人吃掉,就必須要有自己的軍隊,而這個軍隊還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軍隊是要打仗的,吞并其他諸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其打敗,而只有自己掌軍又能打勝仗的諸侯才能走到最后??梢哉f,這是那個時期常規(guī)做法,他可以防止將軍尾大不掉,野心膨脹后自己搞獨立。曹操、孫策和劉備自己都是這么一路走過來的。
曹操雖然沒有當皇帝,但他當上魏王后,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皇帝。這時候,曹操的軍隊基本上都掌握在曹氏和夏侯氏這些“皇親國戚”手中,像張遼、樂進、于禁這些大將雖然也能掌握一支大軍,但他們已經(jīng)難以獨立成事,所以,曹操晚年是可以坐在京城里調(diào)度指揮了。盡管如此,對于像漢中這樣可以自成一體的地區(qū),曹操還是要親征的。而到了劉備東征的時候,魏國已經(jīng)是曹丕當了皇帝,曹丕就更不需要像他父親那樣東征西討了。
孫權是繼承父兄的基業(yè)據(jù)有一方的,這些地方,都是孫堅和孫策一地一地打下來的,可以說,這整個江南地區(qū),是早已經(jīng)姓孫了。同樣的情況,周瑜死后,江南的軍事將領也沒有人能夠自成一體。即便是這樣,孫權還是要偶爾的上前線表現(xiàn)一下自己。
劉備也算得上是馬上皇帝,最早起事也是靠拉隊伍討伐黃巾軍起家。后來無論是當徐州刺史、豫州刺史還是荊州刺史,都因為手里有一支隊伍,而這只隊伍都是由他親自指揮,跟著他征戰(zhàn)。可以說,這是一種當時的習慣性做法。只不過,曹操早已經(jīng)有了廣大地域,孫權的江東已經(jīng)有了兩代人的開拓,這兩人已經(jīng)成功“轉(zhuǎn)型”,可以專心為王,而劉備由于當皇帝時間較晚,還沒有改變這種習慣做法而已。
網(wǎng)絡配圖
蜀漢國大臣的一致反對,也讓劉備不得不這樣做
劉備伐吳,蜀漢國的大臣是一致反對的。《三國志·法正傳》記載這件事時說:“劉備稱帝后,準備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恥,群臣大多勸諫阻止,劉備一概不聽?!笔∫院?,諸葛亮嘆息說:“如果是法正在世,就能勸阻主上,使他放棄東征的決定;即便是仍然東征攻打吳國,也不至于慘敗到如此程度?!备鶕?jù)這個記載,劉備東征,除了張飛以外,大概很少有人支持。像諸葛亮這般最為倚重的心腹大臣,恐怕也是屬于東征的反對派。在這種意見不能統(tǒng)一,而反對意見又占主流的情況下,主張東征的劉備,不自己御駕親征,誰又能背負著這般大的壓力擔當起領兵出征的重任?只有皇帝親征,反對者才能噤聲,才能形成舉國上下一致的支持戰(zhàn)爭。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劉備非這樣做不可的原因。
實際上劉備手上也沒有人可用
劉備是在彰武二年(公元222)討伐東吳的,這時候,蜀國的四員大將只剩下一個張飛。關羽在荊州被殺,這就是劉備東征的起因和理由;黃忠已經(jīng)在兩年前去世;馬超就是在這年去世,即便馬超仍然健在,劉備也不可能把這樣的重任交給他,因為馬超并不受劉備十分的信任。四大將還有一個張飛。不過,張飛這個人對待士兵不好,經(jīng)常鞭打他們,打完了還把他們留在身邊。劉備認為,這是引起禍患的做法,因此,劉備不可能敢把征伐東吳這樣大的戰(zhàn)役交給張飛去指揮。事情也果然和劉備擔心的那樣,張飛在準備從閬中出發(fā),到江州和劉備匯合,出發(fā)前,被部下殺死。
網(wǎng)絡配圖
四大將之外,蜀漢國還有四個人,諸葛亮、趙云、李嚴和魏延。諸葛亮需要輔助太子鎮(zhèn)守國家,更重要的是需要保證后勤供給,劉備在前,諸葛亮在后是最佳配置,所以,諸葛亮不能東征。趙云不是《三國演義》所說的五虎將之一,他也沒有獨立領兵進行過大戰(zhàn)役的經(jīng)歷,其職務到劉禪登基才是一個中護軍。劉備臨死,遺囑的托孤大臣是諸葛亮和李嚴,李嚴負責軍事方面。為什么是李嚴不是趙云?可能的情況是,趙云單兵作戰(zhàn)能力可以稱得上是天下一流,而統(tǒng)兵能力很一般。至于李嚴和魏延,無論是當時職務還是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都還不足以獨立擔當東征大任。
從劉備伐吳親征也可以看出,劉備能夠親待人,卻不能大膽啟用新人。曹操擁有“戰(zhàn)將千員”,是因為他地盤大,人口多,那孫權呢?孫權在周瑜之后有魯肅,魯肅之后有呂蒙,呂蒙之后有陸遜,劉備在四大將之后有誰?不是說荊、蜀兩地就沒有人才,關鍵是不敢大膽啟用人才。諸葛亮死后,蜀國出現(xiàn)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看起來,這責任不僅僅是在諸葛亮,尋根溯源,卻是從劉備這兒開始的。
劉備的這次親征,不但損失了蜀國的很多兵將,使蜀國大傷元氣,實際上已經(jīng)沒有能夠獨立帶兵進行大戰(zhàn)役的將領。也因為惱羞于這次失敗一病不起,間接導致了次年的死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