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澗是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的一首寫景七絕詩。滁州城的西門外有一條西澗,俗稱上馬河,環(huán)境幽美。韋應(yīng)物在任滁州刺史時候,常去游玩,還在澗邊中上了柳樹。這首詩就是他的即景之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內(nèi)容,大家可以看一看。
滁州西澗原文: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滁州西澗的翻譯:
唯獨喜歡澗邊幽谷里生長的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zhuǎn)啼鳴的黃鸝。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閑地橫在水面。
滁州西澗的賞析:
首二句寫暮春景物,寫對幽草的喜愛和黃鸝的鳴叫,動靜結(jié)合?!皯z”是喜愛之意,詩人好靜,因此對澗邊生長的幽草特別喜愛,又聽到有黃鶯鳴叫,抬頭望去,黃鸝卻在樹陰深處,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鳥啼構(gòu)成一片清幽景致。其時已到晚春,群芳凋落,澗邊一片青草萋萋。這里的幽草,深樹,透出境界的幽冷,與作者好靜的性格相契,自然贏得了詩人的喜愛。
滁州西澗后兩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舟橫無人的荒津野渡景象。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連綿,澗水之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此刻愈發(fā)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飄蕩。用一“帶”字,好像雨是隨著潮水而來,用一“急”字,則寫出了潮和雨的動態(tài)。這里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又用一“自”字,卻體現(xiàn)出悠閑和自得。這兩句以飛轉(zhuǎn)流動之勢,襯托閑淡寧靜之景。
滁州西澗寫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
在中唐前期,韋應(yīng)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guān)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常處于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nèi)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滁州西澗》就是抒發(fā)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所以詩中表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