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喜歡《三國演義》的人,大都對曹操刺董未遂報以遺憾或揶揄,對王允所獻的連環(huán)計則贊不絕口。實際上,王允哪堪與曹操相比。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先來作兩個假設(shè):一是假如曹操不去刺董卓會怎樣?毫無疑問,繼續(xù)默默無聞做他的“驍騎校尉”;二是假如曹操行刺成功會怎樣?也只會是舍身為王允、李傕、郭汜或袁紹等人清了王側(cè)、做了嫁衣。顯然,這兩種結(jié)果都不會是“有權(quán)謀、多機變”以及“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想要的。而他行刺獻刀后的實際收益如何呢?賺得盆滿缽滿。向下,討好了民眾,得以迅速攏絡(luò)一幫人馬;向上,挑起了朝廷忠逆兩派狗咬狗。在曹操刺董之前,董卓尚且抓不到?;逝深I(lǐng)袖王允的辮子;王允則懼于董卓的淫威,只敢躲在家里低聲抽泣。
所以二人暫時相安無事。然而,當董卓調(diào)查到曹操行刺的寶刀借自王允時,二人就該反目了。七寶刀之于曹操的用途就如同貂嬋之于王允。不禁要問,王允何以囤寶居奇、金屋藏嬌?因為他是漢家的既得利益者、國家的超肥蛀蟲!還有后文出現(xiàn)的大肆包養(yǎng)侍妾的董承,也是拼命維護自身利益的假忠臣。之所以說東漢當滅,除了帝王昏庸之外,還在于朝廷命官也沒有一人是干凈的了,乃一丘之“狗”。曹操看透了這一點。
其實,離間計的甜頭曹操早就嘗過,幼時曾故作中風狀,詐倒于地,挑撥叔父與父親的關(guān)系,“因此,操得恣意放蕩。”此為人物個性鋪墊。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二、曹操為什么要借刀,王允又為什么會借給他?
盡管此前“越騎校尉”伍孚行刺失敗,尸骨未寒,但在絕大多數(shù)人看來,對付權(quán)勇俱備、形影不離的董呂父子還是只有行刺一條路。下一步在于總結(jié)經(jīng)驗、改良武器。曹操猜度到這種公眾心理,便在王允的壽宴上自告奮勇提出愿借七寶刀,再干一場。王允頓時被曹操的慷慨陳詞折服,以為天降神俠,就毫不猶豫取刀相助了。――他設(shè)壽宴的意圖也是為了招新刺客。
但接下來曹操卻全然沒有了刺客最起碼的果敢和獻身精神,動作變得怯懦而又曖昧。白白錯過了董卓“倒身而臥,轉(zhuǎn)面向內(nèi)”的動態(tài)時機,直待他臥定,能從“衣鏡”中反觀到到外人時,才掣出寶刀。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堂堂刺客做不到比肥豬董卓倒身、轉(zhuǎn)面的動作更快?難道經(jīng)常出入相府的校尉不知道董卓床上裝有“觀后鏡”?(他是連王允的藏寶都打探清楚了的。)而且即便抽刀時被發(fā)現(xiàn),也還是有時間大臂帶動小臂,手起刀落呀。何必迫不及待下跪獻刀呢?
對此,曹操向陳宮的解釋是:“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哈哈,除了彼時彼刻的陳宮,誰會相信制天命而為之的曹操的辭典里有“天意”呢?只會是“我故意”!從這個視角看,曹操的演技堪稱精湛。第一步,讓董卓稍起疑心。
由于董卓從鏡中看到了他拔刀的全部過程,所以即便生疑也不至于太起急。第二步,讓董卓暫時打消疑慮。曹操知道董卓生性貪婪,所以借來了一口著名的七寶刀,虔誠相獻,令其無法拒絕;第三步,讓董卓認定他就是行刺。曹操離開相府后,故作心虛,倉皇逃跑,董卓這才決定全國通緝。操雖敗猶榮,一夜成名。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與此同時,王允偷雞不著反蝕一把米,幾乎沒被曹操氣死。他心想,求人不如求己,便放棄暗殺的單邊思維,背水一戰(zhàn)策劃起美人計、連環(huán)計來。曹操后來對陳宮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明罵董卓,暗中一定也包括王允。只是曹操沒有過多地自我陶醉,旋即趁熱打鐵,高揚“忠義”、“討董”的大旗招兵買馬。曹操是野心家,更是實干家,他夠資格“通吃”。
所以說,這次獻刀不過就是王允和曹操之間的一次隱形較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