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骃、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鼻宄募o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文章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參考)
周平王東遷以后,至春秋戰(zhàn)國之際,社會急劇變化,階級斗爭復雜激烈,奴隸主貴族日趨沒落,地主階級逐漸興起。
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他們都必須汲取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國有大事,互相赴告;會盟朝聘,史不絕書;褒善貶惡,直筆不隱。因此各國史官便自覺地積累了大量的檔案資料,以備編纂之用。
這時候,從前專門記載王朝、諸侯的誥命和大事記如《尚書》、《春秋》之類,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于是產(chǎn)生了以記載各國卿大夫和新興階級士的言論以及諸侯各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活動為主要內(nèi)容的歷史,這就是《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新型歷史著作。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為《春秋》,最大的編年體史書為《資治通鑒》,所以《左傳》只能說是最早的詳細的編年體史書)。
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shù)抗哪?前464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后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西漢末年劉歆所見到的則稱“古文《春秋左氏傳》”?!蹲髠鳌肪褪恰洞呵镒笫蟼鳌返暮喎Q。劉歆認為《左傳》是傳《春秋》的﹐所以他就拿傳文去解經(jīng)使之互相說明。在漢代《春秋》與《左傳》本來是各自單行的,晉代杜預在劉歆、賈逵等前人解釋的基礎上,把“經(jīng)”(《春秋》)與“傳”(《左傳》)按紀年合并到一起成為一部書,而加以系統(tǒng)解釋,這就是《春秋經(jīng)傳集解》。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