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皇后為什么會在立太子前死去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北魏是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朝代。北魏上承魏晉,下啟隋唐,雖然沒有統(tǒng)一中國,但在一統(tǒng)北方、推動佛教發(fā)展、推動民族融合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可抹煞的歷史貢獻。
在北魏時期,有一個怪現(xiàn)象,就是立太子前,皇后(生母)都會死去,為什么呢?首先我們看看《魏書·皇后傳》中讓人觸目驚心的記載: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生明元……以舊法薨;
明元密皇后杜氏,……生太武……泰常五年薨;
太武敬哀皇后賀氏,……生景穆,神霞元年薨;
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生文成皇帝而薨;
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獻文……依故事……薨;
獻文思皇后李氏,……生孝文帝,皇興三年薨;
孝文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后依舊制薨;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后生宣武……暴薨。
薨,即是死的意思。在這份死亡名單中的她們,都不是正常死亡,背后的真相讓人不寒而栗:她們都是被殺死的!這是一種殘忍的傳位方式——子貴母死,立子殺母。
開此先河的,是漢武帝。當時,劉弗陵只有七歲(立為太子),而其母鉤弋夫人二十六歲,漢武帝在自知時日不多的情況下,賜死了趙鉤弋,正是防止其干預朝政、成為呂后第二。
那北魏為什么要制定這么殘忍的制度呢?據(jù)《魏書·序記》記載,北魏在建國前,婦女的地位非常高,“母權(quán)制”的觀念根深蒂固。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為了實現(xiàn)“父子家天下”,使子嗣徹底擺脫母權(quán)對皇權(quán)的威脅,干脆對太子的生母一殺了之。
當然,拓跋珪的考慮遠不止于此,他的目的還在于清除外戚勢力。拓跋珪對中原歷史深有研究,“立子殺母”能直接防止外戚染指皇權(quán);沒有了“外家”,就沒有來自這方面的威脅。我認為,拓跋珪希望通過這樣做,達到離散外戚部落、防止皇權(quán)旁落、鞏固皇族統(tǒng)治的目的。
但是,這種制度也有致命的缺陷,比如拓跋晃和元恂,這兩位太子都死在了他們皇帝老爸的前面,那他們的生母豈不就白死了。再比如,生母被賜死后,那年幼的太子由誰來撫養(yǎng)?太子即位后,一樣會對撫養(yǎng)他長大的人感恩戴德,高官厚祿的封賞必定就少不了,依然會有干預朝政的可能。
而且,在滅絕人性“子貴母死”的陰影下,還有一個可怕的事情,就是皇后嬪妃都不愿意生了。據(jù)《魏書·皇后傳》記載,到了元恪時期,竟然出現(xiàn)了“椒掖之中,以國舊制,相與祈祝,皆愿生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的局面。
“子貴母死”的陰影籠罩在北魏宮廷長達100多年,沿襲了七代,直到公元512年,才被廢除。我們已經(jīng)知道,在北魏,皇后一個接著一個死去是因為“子貴母死”這種制度,但它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婦人干政的問題。不信你看,北魏的許多女強人如竇太后、常太后、馮太后、胡太后等等,都是出現(xiàn)在這個朝代。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