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李鴻章傳》:“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勛業(yè)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沖,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jié)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梁啟超《李鴻章傳》:“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p>
網絡配圖
孫中山:“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于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
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后被追贈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謚文忠。他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并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慈禧太后稱贊為“再造玄黃”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西方人稱其為“東方的脾斯麥”。其實李鴻章與脾斯麥,實際上不止是名聲上的聯(lián)系,他們兩位曾經見過面,并進行過深切的談話。
1896年李鴻章作為大清國全權特使,參加沙皇加冕典禮,并順便拜訪各國。據說當時李鴻章年歲已高,出訪時隨身帶著棺材,如果客死他鄉(xiāng),能夠斂尸送回。就是在這一次中,他拜訪了德國前首相脾斯麥。
網絡配圖
脾斯麥對于這位來自中國的重臣表示了最高的尊敬,他穿著威廉一世皇帝贈送的軍禮服,佩上軍刀,制服上掛著黑鷹星章和鐵十字勛章,站在私邸大門口以最高禮遇迎接?!把瞿疆呁?指俾斯麥)聲名三十余年,今游歐洲,謁晤于非得里路府第,慰幸莫名。”“畢士麻相王閣下久挹,大名鎮(zhèn)越海國,每恨東西睽隔,會晤無由。何期垂暮之年,忽有絕域之使,遂于并世,得接偉人,實為天假奇緣,自謂此行不負。弟于六月十三號,稅駕柏林,現(xiàn)在覲燕禮成,擬于本月二十三號前赴漢倍克??谟斡^,計二十五號返轡,順道敬詣園居,稍伸積年景仰之誠。李鴻章提名。”
同為兩國鐵血重臣,脾斯麥和李鴻章應該更能理解彼此的心。在經過一陣虛含問暖后,李鴻章點明了來意,怎么才能在中國進行改革。李鴻章說:“我們那里,政府、國家都在給我制造困難,制造障礙,我不知該怎么辦?”俾斯麥回答說:“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層(指皇帝)完全站在您這一方,有許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
如果不是這樣,那您就無能為力。任何臣子都很難反抗統(tǒng)治者的意愿?!逼⑺果溸€特別指出,李鴻章要想達到目的,最重要的是手中需要一支精良的軍隊,聽從調遣。這一次對話,可謂是世紀談話。雖然敞開心交談了,但最終改革還是沒有在中國進行下去。不過從李鴻章詢問中國變革之法,便不能再偏頗的指認李鴻章為賣國賊。而他對于戊戌變法中的幾位君子,也表示:“我決不做刀斧手”,由此可見這位晚清重臣的無奈和清醒。
網絡配圖
李鴻章是曾國潘的弟子,在初試會試落榜后,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yè)和思想的基礎。李鴻章后來那種“經世致用”辦實業(yè),以救國的思想,正是師從曾國潘。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受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督浭钒偌译s鈔》,所以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后來太平天國戰(zhàn)火起,李鴻章組建淮軍,曾國潘不僅教導他煉兵心得,還將湘軍一部分主力,分給了李鴻章,好讓淮軍漸成氣候。此舉,足可見曾國潘對李鴻章的重視。而李鴻章后來領導洋務運動,一生以實業(yè)救國,也是對恩師遺志的繼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