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從政的宋徽宗意味著一個悲劇的開始,一個時代的結束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系,小編告訴你。
他是書法家,是一個著名畫家,是國君,他在藝術上的成就很高,他被后人稱為“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肯定會成為一個像王羲之、杜甫等人那樣的大藝術家,但是如果只是如果。他就是宋徽宗趙佶。
趙佶很小的時候就對藝術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他從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騎馬射箭、蹴鞠、花鳥畫石等等,但是最有藝術造詣的還是書法和繪畫,宋徽宗趙佶在書法上自創(chuàng)了瘦金體,而這種字體也讓后世很多人所學習并且臨摹。而他的很多畫作也被后人所保留并傳承。趙佶當時的愿望可能也就是成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大家。但是這一切還是在1100年宋哲宗的逝世后而結束。
在宋哲宗逝世以后,宋徽宗趙佶在向太后的支持下繼位。剛開始執(zhí)政的宋徽宗和其他君主一樣希望可以勵精圖治,給百姓一個太平盛世,他也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給一個官吏平反,給他們以正義,以及其他的一些為民的措施。但是文人的骨子里終究還是文人,宋徽宗趙佶并不適合執(zhí)政。
首先在選官用人上面,宋徽宗趙佶用人不當,因為喜歡蹴鞠,他重用蹴鞠比較玩得好的高俅,任命他為太尉,給予高俸祿;他也重用書法寫得非常優(yōu)秀的蔡京,任命他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此之外,宋徽宗還任用了童貫等人,這些人并沒有對國家的江山社稷起到很大的作用,反而起到了一個不好的影響。奸臣當道,黎民百姓生活困苦,為靖康之恥也奠定了基礎。
其次在宋徽宗在位的二十五年間,爆發(fā)了梁山起義等起義,宋徽宗自己沒有完全的能力去控制國內的情況,導致了社會不安,人心惶惶。然后,我覺得最能體現宋徽宗趙佶不會執(zhí)政的當屬靖康之恥,并不是當然客觀來說這是宋朝建立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趙佶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并沒有進行一定的備戰(zhàn)與防御,反而主觀的進行逃避,沒有去正視這樣一個問題,才能導致金人越來越放肆,越來越大膽,最終導致自己也被俘虜去了。
宋徽宗趙佶的一生幸運而又不幸。幸在于他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無論是貴為親王還是皇帝,還是作為一名皇子,他都是幸運的。他可以用最好的資源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是因為國家社稷的需要,他不得不分心去處理國家政務,從而不能全身的投身到國家社稷、百姓的生活中來,從而導致整個北宋的分裂,導致最后的靖康之恥。
但是客觀來說,宋徽宗趙佶雖然在國家治理上沒能做出很大的貢獻,但是在藝術上還是做了很大的貢獻。因為帝王的權利,他推動了書法繪畫的發(fā)展,他還珍藏了《清明上河圖》,并題字。并被后世所傳頌。趙佶這一生,無論結局如果,我想作為一個藝術家,他還是有遺憾的,您覺得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