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之后的家族為何名聲不好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可以說是大名鼎鼎,作為一個與諸葛抗衡的人物,無論是軍事能力還是政治能力都是一流。后來司馬懿父子奪取了曹魏政權(quán),建立自己的王朝。按照王朝更迭,其實本無可厚非,古往今來哪個朝代的建立不是謀朝篡位得來的。沒有一家獨大之說,總會有更迭。但司馬家族歷史名聲一直不好,原因不外如是。
從司馬懿開始,曹魏時期的皇帝要依靠他們,也要防他們,畢竟當(dāng)時還是三國鼎立狀態(tài)。需要他們對抗其他兩國。司馬家在那個時候確實出了不少的人才,包括司馬師,司馬昭,雖然他們是陰謀家,但不可否認他在軍事上也一樣有能力。他們謀反有被逼的成分。曹氏集團剛開始對司馬家確實做得過分。后來兵權(quán)在握,漸漸真有了自己占位之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梢韵胂螅幹\已經(jīng)成為了陽謀,當(dāng)時的皇帝并不是昏庸無能這輩。得了一個不好的評價,不忠。
政治斗爭伴隨的都是流血,成王敗寇無話可說,但司馬氏父子做得太過絕。有句話不是說話不可說盡,是不可用盡,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司馬父子在建立政權(quán)的過程中,但凡覺得可能影響自己統(tǒng)治的人就滅三族。有的人可能有疑問,古代不是動輒就滅九族嗎,滅三族算少的了。那是影視劇里的口頭禪。歷史上真正滅九族壓根就沒幾次。滅三族都極其少見,畢竟奉行是儒家文化,都會留一線。而司馬父子是真的做到了,只要有牽連就滅三族,極其殘忍。
另一個原因則是,當(dāng)時的司馬家族在謀朝篡位的過程當(dāng)中,是很不把當(dāng)時的文士放在眼中的,在司馬家族眼中,這些文人墨客眼高手低,典型的繡花枕頭一個,中看不中用。所以壓根沒什么好臉色,正事不了,整天唧唧歪歪,指手劃腳的。甚至還殺不了不少文人。文人或許干不成事,可歷史就是由這些人落筆成文傳下來的。那字里行間自然就不客氣了,對司馬父子毫無好感可言,幾乎都是往狠的方面說。后世研究這段歷史只能依靠這些文字,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好印象。
沒有政治誠信,在逼皇帝退位的過程中,找原來朝有名望的大臣去勸說皇帝讓位。并且許諾了會好生安排。在大臣的勸說下,皇帝退位,但這些大臣還是被殺。完全不顧信義。又是滅三族,就是耍人。并且司馬父子把陰謀全部放到了桌面上,殺大臣,殺君王,只差昭告全天下自己要這么干了。這方面的名聲實在是影響形象。歷史上謀朝篡位都是暗地里,中有他們?nèi)诠馓旎者M行,整個歷史上幾乎上只此一家。得,要讓人說好話那完全是不可能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司馬家建立的晉朝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統(tǒng)一,就是偏安一隅。晉朝統(tǒng)治期間國內(nèi)政治斗爭很嚴峻。尤其是八王之亂,讓晉朝元氣大傷,確切地說是西晉,統(tǒng)一稱晉朝吧。民族融合做得不夠好,大量游牧民族遷到內(nèi)地,因為統(tǒng)治不得當(dāng)。直接導(dǎo)致了后來歷史上有名的五胡亂華,差點讓漢族血統(tǒng)和漢族文化斷絕,這一點可以說是司馬氏父子不受待見的很重要原因。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有很多分裂的時候,但再亂,民族和民族文化都得到了傳承,比如三國時期,雖然內(nèi)戰(zhàn)頻繁,但打歸打,曹操,公孫瓚等在自己打的時候也會騰出手去教訓(xùn)下周邊不聽說的外敵。文化一直在延續(xù),到了晉朝,幾乎讓文化傳承斷絕,差點就滅種了。一直以來都受到口誅筆伐。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