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是哲學術語。通俗的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jīng)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形而上學是原始哲學的一個門類,指對不可證明的無形世界本質(zhì)的猜測。(文章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參考)
1、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看世界,形而上學則是用孤立的觀點看世界。
2、唯物辯證法用發(fā)展變化的觀點看世界,而形而上學則用靜止不變的觀點看世界。
3、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形而上學則否認事物內(nèi)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變化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力量的推動。
4、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和斗爭焦點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
5、形而上學在不同的語境下的意義,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指:以用超驗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觀或者無形世界的哲學體系,而非科學研究現(xiàn)實世界的現(xiàn)象及規(guī)律;另一個指的是:與辯證法對立的 ,用孤立、靜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
形而上學是一種研究"存在"的本體論體系,其理論原則是柏拉圖的"世界二重化",歷史上是為神學服務的。13世紀起被作為哲學名詞,用以指研究超經(jīng)驗的東西(靈魂、意志自由等)的學問。
1884年的日文《哲學詞典》,日本學者借用了理學的概念,其根據(jù)是朱熹所說的:“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币部梢宰匪莸健兑捉?jīng)·系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庇纱耍芯啃味碌膶ο蟮氖俏锢韺W,研究形而上的對象的就是形而上學。
《易經(jīng)·系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原話的意思為: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體,超越一切世間存在,包括時空能量因果這些存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載體。
但由于日本翻譯的一些詞匯雖然不甚貼切,卻往往更為簡單易懂,更容易被當時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的中國民眾所接受,因此“形而上學”一詞扎根在了漢語之中。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