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行事張揚,于是非議他的人遍布朝野。滿清軍隊既兵臨京城之下,非議他的聲音更是響徹云霄。于是滿清又趁機玩了一個反間計。俗話說:三人成虎。曾參是孔夫子門下道德修養(yǎng)最高的賢人之一。一天,有人對他媽說:“你兒子殺人了?!?其實是一個同名同姓的人干的)他媽說:“我兒子不可能干那種事的?!币粫謥硪粋€人對他媽說:“你兒子殺人了。”他媽說:“我兒子不是那種人。”一會又一個人跟他媽說:“你兒子殺人了。”他媽就再也坐不住了。曾參那是千古道德的的典范。母親又是最理解信任兒子的,但連續(xù)三個人說:“曾子殺人了!”連他母親都不得不懷疑。
圖片來源于網絡
袁崇煥的所作所為張揚極了,哪能與行事循規(guī)蹈矩的曾子相比。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了解,只是來于傳聞與幾次談話,哪能跟母親與兒子相比呢?非議曾子的人,不過連續(xù)三個罷了。但非議袁崇煥人豈只三百、三千、三萬……更主要的是當時情況極其危急。如果袁崇煥真象人們所說,那不及時拘捕他,后果將不堪設想。在這種背景下,皇帝將袁崇煥拘捕交司法部門審訊。豈非合情合理,也非常合法?
祖大壽是袁崇煥一系的人。所以后人愿意美化他。筆者以為:袁崇煥被活剮的罪名,實在是他老兄給坐定的!
皇帝冤枉袁督師,百姓誤解袁督師。按理說作為忠于袁督師的將領,作為忠于袁督師的士兵。當時應該做的事自然是極力洗涮袁督師的清白,用實際行動證明袁督師的忠君愛國之心可表天地。當時有的是機會。只要他們拼死與滿清軍隊打仗。皇帝自會慢慢明白這一切,百姓也自然會慢慢了解這一切。
但祖大壽與袁崇煥的軍隊呢?卻是因此集體走了。當時的背景是:京城處于極度危急之中,皇帝處于極度危險之中,京師的百姓在滿清軍隊的鐵蹄下哀號。他們就是這樣給袁崇煥洗涮清白的?!
既然袁崇有這樣偉大的朋友,有這樣忠心的將士。那后來皇帝恨不得活剮了袁崇煥,后來百姓恨不得生吃了袁崇煥。也許有些過分,但這能算冤枉他嗎?
皇帝懷疑袁崇煥不忠于自己。祖大壽等人馬上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關心的只是袁大帥的死活,皇帝死活、皇帝的命令、京城的安危算的了什么?于是在敵人圍困京城的背景下,不管不顧的集體走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百姓誤解袁崇煥是漢奸。祖大壽等人馬上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關心的只是袁大帥的死活,你們老百姓的房子被燒了,母親妻女被奸淫了,家人被殺了。關我們什么事。于是在敵人縱兵四處燒殺劫掠的背景下,不管不顧的集體走了。
這就是袁崇煥親手訓練也出來的軍隊。說這種軍隊忠君愛國之心可表天地,筆者以為實在說的太不著調了!
這也難怪皇帝后來恨不得活剮了袁崇煥。這也難怪百姓后來恨不得生吃了袁崇煥?;实叟c百姓固然過分,但袁崇煥的軍隊不過分嗎?
袁崇煥死了。本來亂臣賊子的名聲他是背定了。且不說他死的時候,京師百姓恨不得生吃了他。就憑京城危急之中、百姓哀號聲中,祖大壽率軍不管不顧的走了。就憑吳三桂甘當滿清的馬前卒。袁崇煥蓋棺定論恐怕也只能是個亂臣賊子。
但歷史實在是峰回路轉。袁崇煥的死,與滿清太宗文皇帝的反間計有那么一點關系。于是滿清為了證明自己太宗文皇帝的偉大意義,就拼命的說:袁崇煥的死是千古奇冤!袁崇煥死了,實在等于毀了明的長城!
他們只有這樣胡吹了。如果不這樣。那他們太宗文皇帝的反間計又算什么東西?值得滿世界亂吹。這么幼稚的反間計,靠什么能成為歷史上最富盛名的奇謀之一。
于是袁崇煥偉大了。于是祖大壽偉大了。而崇禎皇帝在這個故事中,只能扮演一個丑角了。而京師百姓在這個故事中,只能扮演愚昧殘忍的群丑了。而袁崇煥的死成了千古奇冤,而祖大壽成了最忠心的人物之一。筆者以為這多少有些黑白顛倒!
圖片來源于網絡
袁崇煥也許并沒有犯什么罪。問題是有著太多的表面證據,證明他是一個極其危險的犯罪份子。如果不及時拘捕他,后果將不堪設想。于是皇帝拘捕了他,交給司法部門審訊。筆者實在看不出這一切有什么不對的地方。
但袁崇煥的軍隊就因為私人恩怨。就在京城危急的情況下,集體不管不顧的走了。這叫什么事呢?且不說皇帝拘捕他們主帥有著足夠的理由,就是真的一點理由也沒有。他們做的這又叫什么事?
百姓被政府架著高尚的理由,動不動就弄得傾家蕩產。而遼餉絕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F在到好,滿清軍隊竟然打到京城附近了。于是他們的房子被燒、母親妻女被奸淫、家人被殺。
袁崇煥做為遼東方面最主要的將領。讓敵人打到家門口。袁崇的軍隊到京城附近,卻不積極與滿清軍隊打仗。
老百姓不懂邊防,不懂軍事。他們因此而誤解、痛恨、懷疑袁崇煥的軍隊。原來是極正常的事情。做為軍隊自然應該用實際行動,向百姓證明自己愛國愛民之心可表天地。但袁崇煥的軍隊,只因私人恩怨。在敵人四處燒殺劫掠的背景下,集體不管不顧的走了。這叫什么事?
為了養(yǎng)活軍隊,老百姓鍋里、碗里的東西沒少被政府搶走呀!現在到好,敵人竟然打到家門口了。而軍隊呢?竟然因為點私人恩犯,對此不管不顧的走了。這就是袁崇煥訓練出來的軍隊?!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于是皇帝決心活剮了他。于是百姓爭著要吃他的肉。也許過份,但他親手訓練出來的軍隊不過分嗎?
祖大壽率軍走了。開始在明王朝與滿清之間投機。祖大壽替明王朝打仗,而軍隊內的一切明王朝根本無權過問。最后祖大壽投降了滿清。最后吳三桂決心投降滿清,這支軍隊上下一致通過、并擁護吳總司令的英明決策。
這支軍隊曾經真的是基于忠君愛國、民族大義駐守北疆嗎?如果真的是如此。那后來的彎子也轉的太夸張了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