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群島是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的舟山群島。舟山群島位于浙江省東北部,地處中國長江口南側、杭州灣外緣的東海洋面上的一組島群。舟山群島相當于中國海島總數的20%,分布海域面積22000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371平方公里。(文章內容來源于網絡,僅供參考)
舟山群島是浙東天臺山脈向海延伸的余脈。在1萬至8千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將山體淹沒才形成今天的島群。
整個群島屬于低山丘陵地貌類型。海平面的升降,長期的海浪沖蝕,群島發(fā)育著海蝕階地、洞穴。舟山島上10米高的海蝕階地到處可見,30米高的階地更為清晰。普陀山島的潮音洞都屬海蝕洞穴。潮流把大量泥沙搬運到群島的隱蔽地帶沉積,把幾個島嶼連接起來,形成島上的堆積平原。
舟山群島地層與浙東陸地相同,大多由中生代火山巖構成,還有片麻巖、大理巖等古老的變質巖和新生代的玄武巖。第四紀以來,伴隨著海平面的多次升降,又沉積了海相砂礫層和淤泥灘堆積。
一、地形不同
島:島的地形是四面環(huán)水的小塊陸地。
半島:半島的地形是陸地一半伸入海洋或湖泊,一半同大陸或更大的島嶼相連,它的其余三面被水包圍。
列島:列島的地形是排列成線或弧形。
群島:群島的地形是集合的島嶼群體,是彼此距離很近的許多島嶼的。
二、形成原因不同
島:因地殼運動引起陸地下沉或海面上升二形成。
半島:大的半島主要受地質構造斷陷作用而成。
列島:列島是群島的一種,形成原因也相同。
群島:由于構造升降引起、火山作用形成、生物骨骼形成、外動力條件下形成等多種原因。
河姆渡文化。位于浙江省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平原及其沿海的舟山群島的河姆渡文化、是寧紹平原地區(qū)迄今發(fā)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于中國浙江杭州灣南岸平原地區(qū)至舟山群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年代大約在西元前4000年到5000年之前,因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遺址發(fā)掘最早,故稱作河姆渡文化。在建筑方面,遺址中發(fā)現大量干欄式建筑的遺跡,牲畜。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