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項羽活了多少歲?項羽是怎么死的?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quán)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公元前203年10月,垓下一戰(zhàn),項羽被漢軍擊潰,全軍覆沒,從此走向了不歸路。他率殘部突圍南行,渡淮河,退至陰陵(今安徽淮南市東)。在茫茫的田野上,一位老農(nóng)——“田父”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
田父的出現(xiàn)是十分詭異的事件。清人姚苧田在他選編的《史記菁華錄》中指出,“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失大澤中?!比绻锔覆皇菨h軍的“細作”,而是當?shù)氐囊粋€農(nóng)民,有什么必要給項羽指一條錯誤的去路?是窮兵黷武的西楚霸王真的不得人心,還是世人容易傾向勝利者的勢利心作祟?或者兼而有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一個不知名的農(nóng)民指向左方的一個手勢,就斷送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偉大英雄的性命。不知他日后會不會在午夜驚回,為自己害了一位尊貴的王者而愧疚?
于是,項羽及其28從騎陷入了大沼澤中。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這28人個個都是項羽最忠誠的追隨者和英勇無畏的戰(zhàn)士。“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shù)重?!谑琼椡醮蠛赳Y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復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百人,復聚其騎,亡其二騎耳?!?8人在數(shù)千漢軍的圍困中馳騁自如,往來沖殺,以一當百,這是何等的驍勇善戰(zhàn)!然而,如此杰出的勇士,在項羽麾下始終籍籍無名,他們像流星般一閃而逝。再想想,置項羽于死地的那些良將謀士,如韓信、彭越、張良、陳平之輩,大多是從項羽麾下轉(zhuǎn)投劉邦的。這一背一附,此消彼長,項羽之不善用人,此亦甚矣!
28騎就這樣默默無聞地戰(zhàn)死了。在他們戰(zhàn)斗的過程中,烏江亭長突然又出現(xiàn)在江邊?!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關(guān)于烏江亭長的出現(xiàn)顯得比田父還要詭異。就在項羽最后的沖殺中,烏江亭長說出了如下一段著名的話:“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边@段話細想?yún)s透著奇怪的意味。既然項羽本來“乃欲東渡烏江”,說這番話豈不是畫蛇添足?況且“今獨臣有船”也很奇怪。當時由于楚大司馬周殷的叛變,漢將劉賈和英布實際已控制了整個江東地區(qū),這可能就是烏江渡口無船的原因。所以烏江亭長的那番勸解的話,無疑是漢軍“細作”的一個謊言。此時的項羽徹底看清楚了面臨的形勢:無論渡不渡江,都是死路一條。
項羽的偉大在于他最后關(guān)頭變得異常清醒。他的貴族氣質(zhì)使他表現(xiàn)得十分優(yōu)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他以高明的借口拒絕了渡江的期求。他甚至將跟隨自己征戰(zhàn)5年、日行千里的烏騅馬贈給了這位亭長。古籍上沒有記載那匹千里馬的下落,想必它和烏江亭長一樣,在此后的漫漫長夜里,默默地回憶著逝去的崢嶸歲月,直到終老。
項羽最后自刎于烏江,死時僅30歲。他臨終前曾這樣悲愴地呼喊:“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句話就像古詩中的興法,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嘆之詞。重要的不是前一句,而是后一句。英雄至死也不愿輕責自己,這便是項羽在歷史進程中的自我定位和審視,但卻給后人留下諸多感慨。唐代詩人杜牧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作者為失敗的英雄惋惜,令人頷首。然而,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在縱觀項羽施政用人等做法后,認為他的失敗是歷史必然。他評道:“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還是南宋詞人李清照略顯公道,她詠道:“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敝袊鴤鹘y(tǒng)文化向不以失敗論英雄。鏟滅暴秦的西楚霸王畢竟千古一人,余子誰堪共酒杯?成王敗寇此乃大謬矣!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