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簡介】
張繼:(?-約779),字懿孫,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至德間為監(jiān)察御史。大歷中在武昌任職,后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在洪州分掌財賦,任租庸使、轉運使判官,卒于任所。其詩關切時事,爽利激越,事理雙切,寄興遙深。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①對愁眠。
姑蘇②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
①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②姑蘇:今江蘇蘇州。
③寒山寺:舊說在姑蘇城西十里楓橋東。
【簡析】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xiāng)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后,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奔纯蔀樽C。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薄俺蠲摺蹦撕剿乱阅系摹俺蠲呱健?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