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咸豐皇帝為昌圖府梨樹城興隆寺御書“臨潢普護”匾。
梨樹城興隆寺,后改稱關岳廟,民間又稱老爺廟。道光元年(1821年)由僧人演錄、演福捐資在城內(nèi)西大街路北,購地400多畝修筑而成,興隆寺是境內(nèi)最古老的寺院。興隆寺主體建筑為正殿3間,左殿、右殿、后殿各3間,大門左右鐘鼓樓各1座,東西廂房10間。正殿供奉關公及四神將相。殿中懸掛深黃底金色邊,長170厘米、寬90厘米的咸豐御筆“臨潢普護”匾額。方柱正面刻楹聯(lián):“春秋大一王拒北和東諸葛尚非知己;綱目書正統(tǒng)尊劉黜魏晦翁方是同心”。方柱背面刻楹聯(lián):“秉燭春秋大節(jié)至今昭日月;海腔忠義英風亙古振綱?!?。左殿3間為碧霞元君廟。右殿3間,中為觀音菩薩像,左供火神,右供龍王。后殿3間為祖師廟,內(nèi)塑造各行祖師小像。外有甬道1條,香亭2座,碑亭2座。方丈齋房供奉高2.5尺銅佛坐像1尊。廟后建有白色僧骨塔一座,是廟高僧戒塵即創(chuàng)始人演福五世圓寂后殮骨之所。由僧紀司住持。
興隆寺歷經(jīng)多次擴建維修,道光己酉年(1849年),建東西廂房各5間。咸豐九年(1859年),梨樹城照磨覺羅福征對寺廟進行擴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僧人普義捐款修建鐘樓;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僧人沙彬?qū)λ聫R加以修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建后殿祖師廟3間,第二年被大火燒毀重建。1913年興隆寺改稱關岳廟。1922年,僧人戒塵又一次修整。
廟內(nèi)藏有經(jīng)書100多種。僧人每月逢初一、十五在此誦經(jīng),開法會。每年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和五月初三在此辦廟會,燒香拜佛,車馬云集。遇到旱年人們求雨,儀式規(guī)模更大,鼎盛時期日耗香2噸。
梨城關岳廟與城隍廟等三大廟并列,廟產(chǎn)豐厚。因其歷史悠久,占地及建筑規(guī)模大,當時梨樹城流傳:“梨城兩家半,官有權,廟有產(chǎn),窮人年年捧著空飯碗”的民謠。
民國初年,在關岳廟內(nèi)創(chuàng)辦小學堂。因?qū)W校招收女生,受梨樹城士紳的誹議,縣教育監(jiān)督部門也不支持,1919年學校搬出。
解放初期,梨城關岳廟遭損毀,“文革”中毀壞無遺。2016年11月,梨城關岳廟舊址民房拆遷改建水上公園,鏟車在清理坪地時發(fā)現(xiàn)一裸露石墩,石墩長60厘米,高50厘米,寬40厘米,四周刻有圖案,無文字,為梨城關岳廟建筑的一個底座。現(xiàn)已由縣博物館收藏。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