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簡介】
王績:590(一說585)- 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未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丞。簡傲嗜酒,屢被勘劾。時(shí)天下已亂。遂托病還鄉(xiāng)。其后浪跡中原、吳、越間。唐初,曾待詔門下省、任大樂丞。后棄官歸田,躬耕東阜。其詩多寫田園山水,淳樸自然,無齊梁藻績雕琢之習(xí),對唐詩的健康發(fā)展有一定影響。有《王無功集》五卷。《全唐詩》存詩一卷。
野望
王績
東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③懷采薇。
【注釋】
①東皋:皋,水邊地。王績稱他在故鄉(xiāng)的躬耕、游息之地為東皋。薄暮,日將落之 時(shí)。
②徙倚:猶徘徊、枋徨。
③“長歌”句:薇,羊齒類草本植物,其嫩葉可食?;蛞詾榇司湓娨?,乃作者聯(lián)想 到《詩經(jīng)》中有關(guān)“采薇”的片段,長歌以抒苦悶?;蛞詾榇司湓娨?,即長歌《 采薇歌》,懷念伯夷、叔齊。從作者心態(tài)和全詩脈絡(luò)看,前解較切。
【評析】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lián)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首句給中間兩聯(lián)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lián)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蕭條、靜謐,觸發(fā)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lián)寫秋野動景,于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xiàn)“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shí)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yuǎn)而近的動態(tài),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shí)”(陶潛《移居》),該多好!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lián):“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并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shí)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xí),卻發(fā)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jīng)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