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關于他的身份,有各種不同的解釋。約在4600多年以前,黃帝戰(zhàn)勝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縣境內,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戰(zhàn)爭——涿鹿之戰(zhàn),蚩尤戰(zhàn)死,東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河北省涿鹿縣境內現(xiàn)存有軒轅丘、蚩尤墳、黃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車臺、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橋山等遺址遺存。具體可詳閱《涿鹿縣志》、《史記》、《水經注》等文獻史料。
傳說概述
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以來的古籍對蚩尤傳說的記錄相當豐富,但常有矛盾之處。根據(jù)這些記錄,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領袖。學者依照《逸周書》、《鹽鐵論》推測蚩尤屬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團。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個部落之意,一說七十二個),驍勇善戰(zhàn),勢力強大。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與以黃帝為首的部落聯(lián)盟展開的激戰(zhàn),具體情況有三說。 第一說見于《史記·五帝本紀》,即黃帝在阪泉之戰(zhàn)中戰(zhàn)勝炎帝后,蚩尤作亂,黃帝又在涿鹿之戰(zhàn)中擊敗蚩尤,從而鞏固天子之位;
第二說見于《逸周書·嘗麥篇》,即蚩尤驅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訴于黃帝,二帝聯(lián)手殺蚩尤于中冀;
第三說見于《山海經·大荒北經》,即蚩尤作兵攻伐黃帝,黃帝令應龍迎戰(zhàn),雙方在冀州之野大戰(zhàn),蚩尤兵敗被殺!
盡管各說略有差異,但蚩尤與黃帝曾經交戰(zhàn)是無疑的。戰(zhàn)爭過程則更為曲折,且極具神話色彩。蚩尤善戰(zhàn),“制五兵之器,變化云霧”,“作大霧,彌三日”,黃帝“九戰(zhàn)九不勝”、“三年城不下”?!遏~龍河圖》載黃帝“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勝。一說黃帝借助風后所作之指南車方在大霧中辨明方向,獲得勝利!
蚩尤的結局,傳說多稱兵敗被殺,或者臣服于黃帝,并主軍事!
后來天下又亂,黃帝畫蚩尤的形像,威懾天下,天下都以為蚩尤不死,并且居黃帝之幕府,于是“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軒轅黃帝戰(zhàn)蚩尤,是中國傳說時代極其重要的事件。黃帝勝利之后,一統(tǒng)中原地區(qū),成為華夏正統(tǒng)。因此漢文史籍特別是長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對蚩尤多有惡評,盡管未必公允。后來,蚩尤逐漸神化,成為具有“銅頭鐵額”、“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
傳說蚩尤制造金屬兵器,又善作戰(zhàn),故被尊為戰(zhàn)神、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
蚩尤敗后,族人流散,一部分歸附黃帝,一部分則向他處遷徙!
蚩尤與炎帝
蚩尤與炎帝的關系相當復雜,說法各異。一種觀點認為,蚩尤可能一度臣屬于炎帝或曾經加入以炎帝為首的部落聯(lián)盟。但后來蚩尤與炎帝發(fā)生激烈沖突,并大敗炎帝。
以夏曾佑、丁山、呂思勉為代表的一些史學家,認為蚩尤即炎帝。他們以《水經注》對涿水的記載為主要根據(jù),考證出蚩尤、黃帝對戰(zhàn)的“涿鹿”和炎黃對戰(zhàn)的“阪泉”實為一地。兩次大戰(zhàn)實為同一次,而蚩尤與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為圖騰,這與蚩尤在后世的圖騰形象一致。
而另一種觀點提出,蚩尤為炎帝之后。二者屬于同一部族,均為部族或其首領的稱號。則黃帝先在阪泉之野擊敗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作為炎帝后代,為報仇而與黃帝大戰(zhàn)于涿鹿,戰(zhàn)敗之后,首領擒殺,部分族人則歸順黃帝為臣。
蚩尤與黃帝
在長期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社會中,一向強調“正統(tǒng)”觀念,史家又多有“成王敗寇”的傳統(tǒng)。黃帝戰(zhàn)蚩尤逐漸被描述為正義與邪惡的戰(zhàn)爭,以《史記·五帝本紀》為代表,流傳甚廣。
在非儒家文獻如《逸周書》、《山海經》中對蚩尤與黃帝交戰(zhàn)的描述則相對客觀。在道家經典《莊子》中,更借盜跖之口,對蚩尤多有同情,而譴責黃帝。
另外,蚩尤與黃帝的除敵對關系外,還可能有過臣屬關系。黃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屬冶煉,輔佐少昊。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則把蚩尤說成黃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戰(zhàn)國時代的韓非也有類似的記載,但更具神話色彩。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