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中考后都想進入一所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的高中學校。這需要大家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中考情況去多方面的去了解學校,家長和同學們可以通過了解學校的辦學規(guī)模、教學成果、教學特色、師資力量等,再去考量一所學校到底怎么樣,好不好。
鎮(zhèn)沅縣第一中學前稱鎮(zhèn)沅縣國立初級中學。民國29年(1940),到任縣長白之藩,首理教育,倡導創(chuàng)辦縣立初級中學,校址選在小箐蔡家佛堂(后來的按板鎮(zhèn)中心小學)??h政府教育科長胡松年兼任校長,王吉光為董事長,洪云普為副董事長。
民國30年(1941)3月正式成立校務委員會,胡松年校長兼任主任,洪保國任教導主任,曠昌柱任副主任。招生1班,學生50人。同年9月又招收1班,學生40人,教職工11人。民國33年(1944年),學校遷至龍神祠。譚允德任校長(1944-1946)。民國35年(1946年)5月15日王樵縣長委派蔡岳麓為校長,任至民國36年(1947)8月。民國37年(1948年)黃學麟任校長,戴鴻猷任教導主任。當年年底,社會動亂,學校停辦。民國38年(1949),教導主任戴鴻猷主持學校工作,3月復課,5月后停辦。
民國時期,學校從開辦到停辦,共招初中9班,學生280余人,畢業(yè)5班,110余人。
1951年春,云南省文教廳核準鎮(zhèn)沅縣初級中學恢復開辦。1953年起,貫徹中央“整頓鞏固、重點發(fā)展、提高質(zhì)量、穩(wěn)步前進”的文教方針,學校按計劃招生,全校學生132人。副校長鮑丕杰、代副主任樊自薰。1957年,中學教育趨于發(fā)展,學校擴大招生,全校增至4班,新生150人,在校生210人,教職工16人。
1958年改名為“云南省鎮(zhèn)沅縣第一中學”。1959年隨縣劃歸景谷,1月改名為“景谷縣第二中學”。
1960年獲云南省“教育先進集體”稱號。同年8月,學校遷往鎮(zhèn)沅縣人民委員會駐地(老招待所)。
1961年恢復鎮(zhèn)沅縣建制,復名“鎮(zhèn)沅縣第一中學”并遷回原校址。
1963年國家計劃內(nèi)撥基建款12萬元,在白家坡腳建蓋教學樓和宿舍食堂,1964年竣工,10月遷入新校址。1967年軍訓組進駐學校實行軍管。
1968年學校改名為“抗大中學”,宣工隊進駐學校,1969年8月縣革委會撤消鎮(zhèn)沅一中,教職工全部下放到各公社開辦小學附設(shè)初中班。1971年恢復開辦,增設(shè)高中,成為完全中學。1976年學?;謴驼V刃颍饾u建立健全規(guī)章制度。
1978年,學校把工作重點轉(zhuǎn)移到教學上來,治理“臟、亂、差”活動形成制度化。堅持“三好生”評選制度。1979年后,學校逐步建立完善崗位責任制,實行獎懲制。
家長和同學們在報讀學校的時候,最關(guān)心的問題的問題之一就是報考的學校怎么樣、好不好了,學校的環(huán)境,師資,教學管理等,這對于同學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之后都要在學校學習和生活很長一段時間。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