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這部電影聚焦的是教育問題,比起我們大家都看過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說的是大學教育,這部電影的點可能更多的是放在我們的義務教育這一方向。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電影《起跑線》觀后感有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有感1
關于教育孩子,總能引發(fā)深思,為孩子鋪排的一切,就是孩子的未來,可問題是:能預想孩子的未來嗎?這是看完《起跑線》,在腦海中縈繞的問題。
印度片《起跑線》是一部輕松喜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的父母為了孩子能夠進入前五名的私立學校讀書,首先是充大頭,扮演有錢人試圖進入上流社會,卻被懷疑,融入不進去,可這一個方法沒有如愿取得學位,于是就扮演窮人,住進貧民窟,試圖得到給與貧民的優(yōu)惠政策而取得學位,這一個方法真的讓他們如愿取得了極少數(shù)的給與貧民的學位,卻失去珍貴平實的貧民友情。
故事很簡單,卻能窺探出每一個家庭存有的問題孩子的教育。父母們千古不變的想法就是,孩子進入名校就能學好、就能取得好的發(fā)展,就像電影中媽媽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不能進入好的學校,就沒有好的工作,女兒的朋友就會超越她,她會覺得孤單,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就會自棄,就有可能開始吸毒,一連串可怕的預想,都源于沒有進入到好的學校,這一個被父母們稱為起跑線的東西,進而引發(fā)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爭取,為了爭取到那小小的立足之地,父母們不惜拋棄原有舒服的樣子,去裝飾本不屬于自己的他人,這真的是成了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了,這注定是一個悲劇,于己于人都是一個悲劇,于己來說,預想孩子的未來是由身為父母的自己出發(fā),而不是源于孩子,這其實就是父母的夢加在孩子身上而已,那能證明父母的預想就是孩子想要的未來嗎?于人來說,就像電影中所提及的一句話一樣:政客偷竊窮人的糧食,建筑商偷竊窮人的土地,富人偷竊窮人孩子上學的權利。當這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產階級有錢人想方設法擠進所謂好的學校,為孩子鋪排好的未來的時候,無疑就成為偷竊者,偷竊李穎屬于他人的教育權利,于人而言,那是殘忍的卻是無奈的,因為始終斗不過。
其實,預想孩子的未來,為孩子鋪排一切,助推孩子站于起跑線上,都只不過在物質條件上給與實現(xiàn),所謂的起跑線也只不過是生活條件,所謂孩子的未來也只不過父母們的預想,生活條件是否富有還是貧窮,都不是成為一個孩子是否優(yōu)秀的條件之一,父母們的預想也不是定義孩子未來的預測之一,為何不能遵照孩子原有的秉性,給與孩子原有的條件,讓孩子依照原來發(fā)展呢?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有感2
從去年在一個公眾號上看到這個電影的推薦時,我就一直在等它上映,這兩天終于在愛奇藝上看完了。最近這兩年特別偏愛看印度電影,從阿米爾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我滴個神啊》《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到薩爾曼汗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到這個伊爾凡可汗的《起跑線》,每一部都既深刻又幽默,既溫情又有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諷刺,故事還講的特別流暢,當然了,男、女主角的顏值、演技都在線,這讓我成了印度電影的忠實粉絲。
說回電影《起跑線》本身,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女兒進入最好的學校而買學區(qū)房、接受培訓努力向上流社會靠近,在這些方法都失敗后去裝窮人,可以說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也是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涉及到教育的話題,世界上的多數(shù)父母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學區(qū)房不用說,經(jīng)常能見到各路媒體報道的北京一個小平房能賣到天價,周圍的人幾乎條件允許的也都買了學區(qū)房,至于我自己也是因為孩子上了離家比較遠的一所小學而且考慮初中對口也買了一套學區(qū)房,每一對父母都在竭盡自己的能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還有電影主人公夫婦去找入學顧問咨詢,顧問讓他們接受包括禮儀、談吐、服裝在內的各種培訓還要接受面試,這讓我想起了媒體報道的上海私立幼兒園、小學的錄取,孩子面試是不可缺少的,還要看父母、祖父母輩的學歷及工作情況。種種的情況都讓人覺得教育已經(jīng)不是教育的本身,而是拼的家長的階層、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實力。正如男主人公在學校演出時說的那樣教育已經(jīng)脫離了它的本質,已經(jīng)成為了一門生意。
女主人公的焦慮雖然略有夸張,她時刻擔心因為去不了好的學校女兒會抑郁進而會去吸毒,可能媽媽們也或多或少會有這樣、那樣的焦慮,也會擔心進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初中、好高中,考不到好大學,最終成為人生的loser;也會焦慮進入普通學校會被周圍的壞孩子帶壞,沾染上種種不良習氣。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幾乎已經(jīng)是所有家長的共識,那么是不是只有選擇有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校園、有雄厚的師資力量、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的學校才是高起點的起跑線呢?我想說,這些確實很吸引人,在人生的前20年甚至前30年也許會因為這些拉開差距,但是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是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能感知幸福、有獲取幸福能力、有愛心、有擔當?shù)娜诉€是僅僅希望他是個成功的人?名校也許能讓孩子在掌握知識上有比較明顯的優(yōu)勢,但孩子道德、性格、品質名校又能給予多少呢?我們看到電影中名校校長是一個虛偽、報復心強的人,名校的孩子和家長也都是嫌貧愛富、對貧困的孩子充滿鄙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成為被人認可和尊敬的人嗎?那我們做父母的究竟可以做些什么來提高孩子起跑線的起點呢?我想父母在為人處世中有為他人著想的自覺、在生活中有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我想每一對父母都能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的話,孩子就有了最好的起跑線!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有感3
清明假期,與妹妹一起去看印度電影《起跑線》。影片主要是圍繞孩子的教育展開。主人公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夫婦,住在小城市,生活過的比較富足。然而,隨著為女兒選擇學校,他們的生活發(fā)生了變化。為了讓女兒接受最好的教育,他們在大城市里買了房子,開始了為孩子上學的拼搏之路。如咨詢培訓班,學習面試的技巧;為了讓孩子能夠交到朋友,在家舉行party,結果事與愿違。男主人公為了給孩子報名,半夜就去排隊,然而還有比他更早的。一番折騰之后,孩子未被錄取,原因是他們的雖然有錢,但是因為是服裝店老板而未被錄取。學校有給貧困生的名額,他們就又搬家去貧民窟。最后孩子被學校錄取,然而另一個貧民的孩子沒有被錄。主人公為了彌補,開始資助公辦學校。男主人公覺得他們剝奪了貧窮孩子上學的名額,于是去找校長說明情況。然而,結果卻是校長很贊成他的做法,愿意接受富人的孩子而不愿接受窮人的孩子,窮人的孩子在這最好的學校是待不下去,沒有足夠的金錢。故事的最后,男主人公在孩子們的畢業(yè)典禮上向大家坦白了自己所做的,承認自己過錯的同時也指出了教育被商業(yè)化了。最終男主將女兒送到公立學校就讀。影片主要反應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被商業(yè)化,有錢人的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學校,全英文教學,而窮人的孩子只能送進進基礎設施很差的公立學校。
影片的結局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但現(xiàn)實中很多人還是拼盡全力讓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學校。這反映的問題主要是教育資源嚴重失衡,地區(qū)之間、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關于教育,現(xiàn)實當中有許多的問題,重點學校門檻很高,其背后就是經(jīng)濟的較量。如高昂的擇校費。在應試教育的選撥制度下,分數(shù)是仍然是最主要的衡量標準。因此,催生出了各種各樣、良莠不齊的輔導班,家長為孩子根據(jù)需要為孩子報班。針對以上問題,可從以下方面入手解決:一是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政府除了投入資金加強基礎設施之外,還要加大培訓落后地區(qū)的師資力量。二是制定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從多方面評價學生,使學生全面發(fā)展。三是家長們要轉變觀念。如根據(jù)孩子們的興趣選擇興趣班和學校,不要盲目跟風。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有感4
自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后我就喜歡上了印度片,最近也是越來越多的印度片進入影院,《摔跤吧,爸爸!》、《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包括最近新上映了《起跑線》都是讓我印象深刻、值得好評的電影。尤其是《起跑線》讓我印象最深,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現(xiàn)在競爭壓力,很多家長都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信念,給孩子各種壓力。同時各種學校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也讓我聯(lián)想起了自己身邊的一些孩子。
這部電影情節(jié)很簡單,一對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住在學區(qū)房,還要對孩子父母的學歷、職業(yè)、談吐思維、衣著品味等因素納入考量。
夫婦兩人為了讓孩子進入好學校,先是假裝富人,搬進了學區(qū)房,初入上流人士場所,結果洋相百出與周圍人格格不入。一番周折以后,女兒皮雅還是被學校拒絕了,理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板的孩子。
印度政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特地規(guī)定,包括名校在內的所有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配額要留給貧困學生。
乍一看這似乎是對貧困家庭的保護,但實際上這種粗糙的政策本身就是一種不公,上流階層憑身份,貧困階層靠政策,中產階級便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一群人。也正是這一點,拉吉夫婦在假裝上流人失敗以后,不得不板筋貧民區(qū),開始扮演窮苦家庭,目的還是為了給女兒爭取寶貴的入學名額。
同樣的事情再次發(fā)生,貧困家庭并非那么好扮演,本來不屬于這個階層的人,又怎么能適應得了這樣的生活?丑態(tài)百出以后,拉吉夫婦的女兒依然沒有得到入學配額,原因很簡單,正如學校老師的一句話如果我把這個穴位給一個貧困孩子,那我怎么從中收益?
父母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部《起跑線》說的是印度的家庭,實際上中國的家庭也是這樣的。如連夜排隊入學、高價購買學區(qū)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課、跟風接受早教,強迫孩子學習各種興趣班等等。
看完電影我五味雜陳,尤其當看到希亞姆的兒子落選的時候,眼淚還是忍不住留下來。
還有影片的最后,私立學校的家長會上,拉吉帶著公立學校的孩子們登臺演出,孩子用他們的努力和天賦向大家展現(xiàn)了他們的實力,他們是如此的快樂有活力,他們不知道社會的壓力,他們只是無憂無慮地生活著。他們不知道外界階級差別與歧視他們很快樂,他們的未來一片燦爛。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學校,一所農民工子女學校,這里的孩子也許沒有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可能也缺少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但是他們很快樂,他們一樣可以學習,一樣可以開心的玩耍,他們的潛力無限,他們的未來一片燦爛!
起跑線也許沒有那么重要,順其自然,厚積而薄發(fā),孩子也能擁有美麗的明天!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有感5
最近在家比較閑,因為不想出去,也不想整天看著手機消磨時間,便準備訂一張電影票去看,本來打算看最近想看的《飛馳人生》,結果發(fā)現(xiàn)最近的一場只剩15分鐘就開場了,雖然電影院離家很近,但還是不太能來得及,而其他場次時間也都不太合適,便想著在家里看一個別的算了。
打開電影應用隨意地翻著,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叫做《起跑線》的電影,是印度拍的關于教育問題的電影,最近幾年印度關于社會方面的電影越來越多,便想著看一看。
本來我看電影是十分慢的,中途看不下去就喜歡暫停下次再看,所以才更喜歡在電影院看??墒沁@部電影我卻躺在床上從頭看到了尾,一點都沒有停,這說明一點,無論電影本身是否用心,有深度,或是拍的好,至少它故事有趣,情節(jié)不緊不慢,節(jié)奏張弛有度,不會讓人覺得一段無聊一段才稍微有些意思。而且整部電影也充滿了有些搞笑的地方,盡管不是故意搞笑,卻通過奇妙的戲劇沖突起了搞笑的效果,劇情設置也十分有意思,雖然結局比較容易猜到,但是整體劇情也是一波三折,特別是希亞姆盲目相信男主一家,反而幫他做盡好事的那一段,既有幽默感,又為男主一家最后的轉變奠定基礎。
以前看電影,只看故事好不好看。而之后才意識到,電影是一個舞臺,每一位電影大師都會有各種不同的表演方式,我們很難僅僅通過評分去了解一部電影,也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電影。好的電影,可以是給人歡笑,讓人感動,或是僅僅有一個簡單而有趣的故事。也可以令人深思,讓人學習?;蛘撸砹穗娪芭臄z手法與敘事結構的進步,或是鏡頭的運用與色彩的調和有了創(chuàng)新。當然也不乏像這部一樣,勇于向現(xiàn)實開槍,頗具“魯迅精神”的電影。如今電影百花齊放,這部電影也讓我想起了《我不是藥神》,希望以后的國內電影可以不只是情感派,也可以有技術派,有現(xiàn)實派。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有感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