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山,一個響亮的名字在全國綻放,不僅僅因為他是一部電影在全國播映,還有他植樹造林堅韌不拔、勇敢向前的精神在紅嘴山扎根、結果、開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2022《郭富山》觀后感800字,供大家參考閱讀。
篇一:2022《郭富山》觀后感800字為深入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樹立黨員干部廉潔從政情操,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近日,甘肅二建組織廣大職工干部觀看《郭富山》影片。該片以生動的情節(jié),感人的故事,真實再現(xiàn)了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郭富山同志積極響應“綠化祖國”“消滅荒山荒地”的號召新時代愚公移山的精神,1964年春天,上溝社黨委決定把“啥也不得活”的紅嘴山交給大字不識的郭富山,因為他是全村公認的“最肯下苦”的人。從此,郭富山開啟了長達23年的劈山改地、植樹造林之路,他用自己的雙手和心血把荒山變成了綠山,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綠化事業(yè)。
他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耕耘著紅嘴山的溝溝洼洼,吃住在山上,用最簡單的鐵锨、撅頭、扁擔等工具,開荒山、造梯田、植樹造林。更讓人難以想象的是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滿,夫妻倆從結婚到他病逝沒有留下一男半女。按照農(nóng)村的傳統(tǒng),郭富山的大哥將一個兒子過繼給了他,不幸的是侄子在1970年生病去世。郭富山忍著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傷痛,勸兒媳改嫁,不到5歲的孫女成了他生命中的全部寄托。盡管他家庭充滿了苦澀,但在上房社鄉(xiāng)親的眼中,他卻是一個在生活中樂觀向上的人。為了改善山體土壤,他進行了土質(zhì)交換,并用鐵锨深翻后讓土壤在太陽下暴曬,這樣使土質(zhì)松軟;為了讓樹苗不再枯死,他每天天不亮就步行于5里路外的紅嘴山咸水溝,挑水澆灌樹苗;為了載活更多的樹他總是未雨綢繆,在山上挖坑積水,不管嚴寒酷暑,紅嘴山的山頭上總離不開他的身影。他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十年九旱”的紅嘴山上先后修筑返坡125畝,載育樹苗3。8萬多株,使原本荒禿禿的紅嘴山變成了“花果山”,領導和群眾的口碑,再現(xiàn)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應有的品質(zhì):艱苦奮斗、忠誠擔當、一心為民。
通過觀看影片,使我再次認識了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己今后將在工作中成為一個敢于擔當責任,不怕困難,付出辛勞,勇挑重擔的人。
篇二:2022《郭富山》觀后感800字昨天下午,我隨同事去觀看了電影《郭富山》。電影中的郭富山克服一切困難、堅守種樹數(shù)十年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熱愛、拼勁、百折不撓、堅韌、勇于創(chuàng)新……
紅嘴山是甘肅省會寧縣的一個小山村,郭富山是這個小山村里的護林員,彼時黨和國家號召植樹造林。但是紅嘴山是個非常貧瘠的黃土高坡地,而且十年九旱,沒有人在那里種活過樹。
村里有個張老伯經(jīng)常坐在家門口望著對面的紅嘴山,他告訴郭富山這山也能種出蘋果來。郭富山因此受到啟發(fā),他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實現(xiàn)這個夢想。
紅嘴山上的土地貧瘠,他就把地表皮的土鏟下來,挖個坑,把樹種在表皮土里。土質(zhì)不藏水,他就把整片山挖成了反坡地。他用雙手一寸一寸地擂地梗,擂得雙手出血,長滿了老繭。有人說郭富山為了種樹人都瘋了。但就因為是他的“瘋”,所有人沒種活的樹,他種活了。
那里水源嚴重缺乏,連人畜喝水都成問題,郭富山卻去很遠的地方挑水澆樹,他的樹苗居然一株也沒有“渴死”。那是非常陡峭的山坡路,人空手爬坡都有困難,他卻挑著一擔滿滿的水,晃晃當當?shù)匾徊揭粋€腳印爬上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整23年,黃沙滿天,光禿禿的紅嘴山變成了綠油油的山坡地。
郭富山把所有的時間和生命都傾注到那些樹苗上。他的兒子因為常年勞累而生病,郭富山因為種樹沒有時間帶他及時去看病,導致他的兒子英年早逝。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苦最是傷人心。郭富山把痛苦埋在心頭,化成更強大的力量,繼續(xù)種他的樹,澆他的樹。
郭富山歷經(jīng)23載歲月,“修筑反坡梯田3。5萬米753條125畝,移動土方4。2萬多立方米,栽植各種樹木3。8萬多株……”克服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憑著一己之力,用汗水染綠了紅嘴山,創(chuàng)造出了干山枯嶺植樹造林的奇跡,樹起了綠色豐碑。這是別人給郭富山一生的總結。
一個平凡的人一生只干一件事,堅持幾十年,平凡的人就變成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就變成了不平凡的事。
篇三:2022《郭富山》觀后感800字愚公的初心是移走大山,靠著他的堅持,最終實現(xiàn)了夢想。而紅嘴山上當代的愚公郭富山,是因為那一個紅彤彤的蘋果,點燃了他的初心,那就是在這片黃土山地上種出漫山遍野的樹,吃上屬于這片黃土坡的蘋果。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夢想,他堅持了23年。最終,漫山的綠樹,喜人的果子,是給這片初心最好的慰藉,更是給了這片土地上的百姓最美好的明天。郭富山,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用堅守與執(zhí)著詮釋了初心的意義。
1964年,時年49歲的郭富山為響應毛主席“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來到紅嘴山上,開始了他漫長的造林歷程。紅嘴山百米之深都沒有地下水,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草都難長,樹又如何成活。林業(yè)技術員李明義搖著頭用科學知識告訴他,這里種不成樹??墒?,即便是這樣,郭富山還是執(zhí)著地說:“哪兒的黃土不養(yǎng)人呢?我就不信這紅嘴山種不出來樹?!边@個執(zhí)拗的農(nóng)民認準了那份初心,拿出了他的拼勁兒,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繼續(xù)堅守著他種樹的夢想。他用拳頭一下下砸著地埂子,用肩膀一擔擔挑著水,用實際行動一點點去改變這片黃土地。唯一的兒子去世了,他沒有停止。1971年的大旱災,人畜飲水都困難,他寧愿自己渴著、餓著,也沒停下種樹的腳步。別人一家人吃年夜飯的時候,他依然守著那片樹。人定勝天,就是他的信仰。靠著這種愚公精神,在甘肅那片干旱的地方,終于實現(xiàn)了綠化荒山的愿望。
郭富山的執(zhí)著深深打動著我,也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名觀眾。我的腦海里閃現(xiàn)著一些黑白照,那是我們落陵建礦初期的照片,曾經(jīng)破舊的“落陵洼”怎么也和如今的濟寧能源發(fā)展集團聯(lián)系不到一起。我們的父輩,也是靠著這樣的執(zhí)著和堅韌一鏟一鏟挖出了落陵煤礦,一步一步建成了今天輝煌的濟寧能源。
時代不同了,可是初心不能變,環(huán)境變好了,可是使命依然在。郭富山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那片樹林,更是那種不忘初心、堅守使命的精神財富。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將積極弘揚這種精神,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不忘初心,勇挑重擔,以郭富山這種新時代的愚公精神,砥礪前行,去踐行新時代的使命,開創(chuàng)濟寧能源更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2《郭富山》觀后感800字【優(yōu)秀三篇】】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