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關鍵詞】
詩詞名句,寫景,四季,秋天
【名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出處】
先秦屈原《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
【譯注】
秋風裊裊,微微吹拂,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樹葉飄落。
① 裊裊(niǎo):微風吹拂的樣子。
【說明】
這首詩詩題雖為《湘夫人》,但詩中的主人公卻是湘君。這首詩主要描寫湘君期待湘夫人而不至,產(chǎn)生的思慕哀怨之情?!断娣蛉恕窞椤毒鸥琛分械囊黄?,此篇與《九歌》中另一篇《湘君》為姊妹篇。關于湘夫人和湘君為誰,多有爭論。二人為湘水之神,則無疑。有人認為湘君、湘夫人與虞舜及其二妃娥皇、女英的傳說有關,湘君即舜,湘夫人即娥皇、女英。
【賞析】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句是描寫秋季的千古名句,自屈原吟唱后,它的鮮明形象,影響了歷代詩人。
“木葉”是屈原創(chuàng)作出來的,它到底是什么呢?按字面意思來說,其實就是“樹葉”,但詩人們所鐘情的好像永遠都是“木葉”。比如,柳惲的“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搗衣詩》),沈佺期的“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古意》),李白的“千秋木葉下”(《秋思》),陸游的“風凋木葉流年晚”(《秋思》)等等,幾乎所有跟樹葉有關的詩句都被用成了“木葉”,連杜甫都不肯放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落木”無疑是從屈原的“木葉”發(fā)展來的。
“木”字的聯(lián)想意義比較豐富,容易讓我們想起樹干,多是褐色的、干燥的,沒有生氣的。而“木”的這種形象正好和秋葉很相似,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具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句描寫的是秋天蕭瑟之景,落下的樹葉必然是微黃干枯的,就像那矗立著的樹干一樣死氣沉沉。秋天是萬物走向衰敗的時節(jié),就是在這樣的容易使人傷感的季節(jié)里,等待的人沒有到來,他的心也如那紛紛落葉一般,在秋風中無助地飄零。
更多名師名句請關注“詩詞網(wǎng)”的“名師名句”欄目。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