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人,在“吃得飽”之后,正在考慮如何吃得好。發(fā)達便利的交通將各種蔬菜、水果、海鮮,肉蛋奶等送往千家萬戶,中國人飯桌上的樣式越來越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紀錄片《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椭?/p>紀錄片《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
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yè)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嚴重,但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wěn)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穩(wěn)定供給功不可沒。
大國糧倉!用世界9%的耕地,養(yǎng)活世界20%的人口,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的偉大奇跡!
從1949年糧食年產量2000多億斤,到現(xiàn)在連續(xù)六年1.3萬億斤以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xiàn)了歷史的跨越。
01
吃得上
1950年除夕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夫人鄧穎超,請身邊的工作人員吃飯。飯桌上一大盆黃澄澄的小米,格外引人注目。
這些小米,正是周恩來總理的工資。
在當時,發(fā)放糧食作為薪金,保障了工資不受市場通貨膨脹的影響,也是在糧食匱乏的情況下,保證有飯吃的一種做法。
此前不久,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預言:“由于中國人口過多,沒有任何一個政府能夠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p>
早在1919年,那個湖南韶山沖走出的年輕人,就在《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宣言里寫過一句平白質樸的話: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出身農民家庭的毛澤東,深諳民以食為天的道理。
解決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的吃飯問題,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頭等大事。
圖:首次披露的中央檔案館館藏:《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土地,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然而,中國人口眾多,吃飯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于是1953年,“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開始實施。從此,糧食實行計劃供應。
不僅糧食、食用油,甚至糖、蛋糕、肉、魚等都必須使用票證。
憑票換領生活物資成了那個年代的人的獨家記憶。
周曉慶 中國農業(yè)博物館研究員:
主要的原因就是產能不夠,把有限的糧食如何分配,保證人人都有糧吃。
然而,票證經濟下的中國人民,仍然很難衣食無虞。
02
吃得飽
在農業(yè)生產中,土地是第一重要的。
面對人多地少的現(xiàn)實,增加耕地勢在必行。當時,全國范圍內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墾荒運動。開墾北大荒、蘭考治“三害”是那個年代的英雄事跡。
向荒地要耕地,除了大規(guī)模開荒外,還需要改良鹽堿地等各種貧瘠的土地。
鹽堿地的治理和改造,主要在黃淮海地區(qū)。
1961年,時任農科院水利土壤改良研究室主任的賈大林帶領團隊來到河南。找到這里鹽堿地形成的原因后,他們挖溝除澇、平地施肥、植樹造林等。
經過20多年的努力,豫東平原鹽堿地得到了普遍改良,一改過去這里 “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的景象。
這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開啟,人民的吃飯問題開始逐步好轉。1984年,中國糧食總產一舉突破了4000億公斤,這個數字是 1949年產量的將近四倍,人均也翻了幾倍。
作為中國第一大口糧作物的 水稻,中國約有六成的人以它為主食。
今天,中國的水稻 平均畝產已接近 1000斤的產量。
然而,這在幾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水稻畝產的大幅提高,離不開一個人的貢獻。
他就是袁隆平。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湖南省一所農業(yè)學校任職的袁隆平在田里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株特別的稻子。有心的他對這株稻子辛勤培育,沒想到這是一棵天然雜交種水稻。 從此,他便開始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
如今,袁隆平主持培育的第三代雙季超級雜交稻, 畝產已經突破1500公斤。它的增產可以多養(yǎng)活上億人口,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最新紀錄片《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