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什么?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是執(zhí)兩用中,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以中庸為話題的議論文的優(yōu)秀作文,有需要的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中庸之道”的體現既廣大又精微,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存,深蘊于萬事萬物之中。
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可以擁有不同的性格,也可以在任何時間或場所表現出喜怒哀樂的心情,對一件事物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在學習工作時,也更加注重運用多種途徑獲取知識和技能,向著多方面發(fā)展,這些也是人類自身的人格完善和發(fā)展平衡所需要的條件?!吨杏埂氛f:“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些不同的學習方法啟迪著我們對待任何事物都要先學習和掌握它的大致規(guī)律,爾后就不能忘記去辯證、客觀地對待它們。人類謀求進步和發(fā)展的途徑亦有很多,科學是最重要的一條。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學習和掌握科學,嘗試用它去解決我們所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與其他途徑的互相協(xié)調與配合,最終研究出一個合理的、客觀的,擁有辯證空間的理論。而我們也不能將所有事物去一味地科學化,對于人類目前難以解釋或無法解釋的事物,這樣的所作所為,無疑是管窺蠡測,以偏概全。
重讀《中庸》。徐徐涼風拂過我的耳廓,憔悴的太陽閃耀著今日最后一絲疲憊的霞光,仿佛在向這個冰冷急促的世界發(fā)出奄奄一息的求救信號。蒼穹下的人類啊,在盡心盡力發(fā)揚善的同時,卻使惡的一面無限地滋長。在此,我深深的慶幸,還有那些圣賢古仁人曾嘔心瀝血,揮筆所著的不朽典籍教化著我們中華兒女,而席卷著青少年心靈的現代之風,卻早已揚起了遺忘的灰塵……
萬物無盡循環(huán),平衡永生不滅,一紙《中庸》雖平淡,論述大千世界。
常常聽人一提到“中庸”,就隨口說出“無原則”、“抹稀泥”之類的解釋,其中既有大學生,也有不少的教授,甚至自命不凡的各類“專家”。實在使我驚訝。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币簿褪侨コ?,選擇正確的道路。它體現的是端莊沉穩(wěn)、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寬廣胸襟,和“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現實主義的偉大思想。至少我們可以從“大躍進”和“*”的偏激教訓中,體會到孔子這一思想的深刻性。
“中庸”被賦予“不講原則”的意義是為批孔而曲解其原意而來。現在很多人非常善于以蔑視的口吻批判“孔孟之道”而顯示其思想的先進性,然而他們對“孔孟之道”的知識,又完全依靠道聽途說而來,全不去研讀孔、孟的著作,實在可憐得很。
不研讀孔、孟著作而談“孔孟之道”,就難免鬧笑話。譬如我見到幾種白話《論語》讀本,評價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思想是“假仁慈”和“愚腐的虛偽”。實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望文生義之談。
孔子主張不用魚網或以大繩多勾的方式捕魚,是因為這樣的方式已經超越了維持生計的限度,而是以漁利為目的了。孔子說的宿鳥,絕非僅指落在樹上的鳥,而是指在巢穴孵化幼鳥的大鳥,大多鳥類是為繁殖后代而筑巢。避免射殺繁殖期的大鳥,可以避免殃及幼鳥,保護鳥類的繁衍??鬃舆@一論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偉大思想,至今也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利益的欲望是無限的,對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也是巨大的。如果現在的人們懂得孔子這一思想的重要性,就不會出現捕捉鳥的粘網和捕魚的“絕戶網”了。當現在的人們大聲疾呼保護鳥類和魚類自然資源,使之減緩滅絕過程的時候,人們可曾想到正是因為我們遺忘了圣人的教誨以至面臨如此災難的這一層?
所以我又想道,要體會哲人的思想,首先應當具備對哲人的崇敬態(tài)度;要和先哲對話,首先要具備面對先師的敬畏心理。否則是難以得到先輩哲人的啟示的。孔子被千年百代尊為“圣人”,自然有其中的道理。所以,要理解孔圣人的思想,要讀懂他的著述,首先要具備尊敬“至圣先師”的敬畏心理。
比如說,對《論語》“學而篇”的解釋,從嚴謹學者的注解到皮毛潦草的白話讀本的翻譯,歷來解釋為孔子說了互不相關的三件事:一件是不斷學習很高興,一件是有朋友來訪很快樂,一件是人家不理解我,我不怨恨。但是,作為偉大思想家的圣人,是不可能在一篇談話中語無倫次地講述互不相關的三件事情的??鬃拥膶W生既然把這三句話放在一篇中記錄,那么,它所表述的就應該是一個連貫思想的三個層次。
當我們懷著敬畏的心理,面對這位至圣先師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參悟孔子這篇談話的連貫意義了:“不斷學習鉆研,就會產生新的思想觀點,這難道不是使人非常高興的事嗎?當有人知道了我的思想觀點,從很遠的地方來和我切磋交流,這不是使人感到非??鞓返氖虑閱?當有人有不理解、不贊同我的觀點的時候,我不惱怒人家,這難道不是君子風度嗎?”這是體現孔圣人“忠、恕”觀念的連貫思想。
一群刺猬彼此靠近,依靠各自的體溫取暖,但是距離要掌握得當,太遠了起不到互相溫暖的效果,太近了彼此的利刺會讓大家都不爽.因此合適的距離,也就是中庸之道,對刺猬的生存質量-----其實也就是公司的同事關系,是很重要的
中庸之道一直被后世認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五四運動以來,隨著西方自然和社會科學觀念的普及,出于對 舊制度,舊觀念禁錮的反抗,中庸之道常常被視為中國文化的劣根而受到批判.果真如此么?
首先,中庸是主客體之間矛盾斗爭的平衡產物.
我們舉個現代的例子,澳洲的兔子一度泛濫成災,于是澳大利亞政府花費重金引進兔子的致命殺手--粘液瘤病毒,果然收到奇效.然而當科學家追蹤分析的時候發(fā)現,最初病毒的致死率是很高的,10天內感染的兔子死亡率高達99.99%以上------而五年后這一數字變?yōu)?0%.這不僅僅是因為兔子體內積累的基因突變產生了抵抗力,也是病毒的毒性變弱的結果----病毒也中庸了
為什么?因為病毒每代繁殖都會發(fā)生突變,形成強弱毒性不同的若干類子代,強毒株的高死亡率決定了宿主快速死亡,從而傳播的范圍和繁殖數目都有限,所以經過若干時間段以后,病毒種群的主體就是大量傳播弱毒株了,感染和致死能力下降,直至最后病毒轉變成溫和的共生性病毒.
這就是病毒的中庸之道,雖然病毒沒有自覺的思考---感染力要有,但是致死性保持中等以下,長遠來看反而有利于整個病毒物種的繁衍.
其次,對有思考能力的人來說,中庸圈定了一個社會行為的基本規(guī)范,就是我們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一點,近世的學者南懷瑾特別給與了強調:我們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不是“己所欲,施于人“-----這確實是一種保守防御性的觀念.然而,儒學真正的沉淪恰恰是在宋朝以后的所謂理學上,是理學把松散的中庸博愛觀念整合成了嚴格的行為規(guī)范,中國的思想從此步入“中庸“限制下的死循環(huán).
從社會變革的角度來說,中庸是溫和而改良主義的,并不是拒絕一切變革,但是通常不主張革命.但是當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即使是儒家也不反對“湯武革命“式的斗爭,但是強調動蕩必須盡快結束,同時統(tǒng)治階級要在動蕩之后調整政策,給社會以休整的時間.“民貴君輕“的思想,最早還是孟子提出的吧。
【以中庸為話題寫的優(yōu)秀作文 以中庸為話題的議論文(精選三篇)】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