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在考取功名的路上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一切都不算太晚,即便已經(jīng)過了青壯年的時期,他依舊成功編寫出了《天工開物》,作為第一本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它的地位和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甚至是那個時代少有的優(yōu)秀著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宋應星的人生經(jīng)歷感悟作文800字,供大家參考。
世界名著《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六次科考屢屢受挫,從此決定從事學術研究,從此名垂千古。有人說他是萬分之一的偶然,是不幸中的萬幸,才成功的。而我認為,如果他不是靈活變通,熟讀百家著作,細心觀察記錄,就沒有今天的《天工開物》,所以轉變思路,夯實自己,堅持不懈,任何時候都不算太晚。
面對人生失利,有時我們需要學會變通。試想,如果宋應星堅持科考,第七次第八次甚至二十次,也許一生無緣官場,碌碌無為,也許會成功,怕是也落得如范進一樣的下場--------所以,人生在于嘗試創(chuàng)新。常言道:“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么只把自己困在死胡同里?宋應星就學會取舍,決定從事學術研究,最終功成名就。
里爾克曾言:“滿懷信心地站在春的暴風雨中,也不擔心后面沒有夏天到來。夏天終歸是會來的,但它只向著忍耐的人走來?!彼自捳f:“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边@句話不無道理。若不是宋應星之前飽讀名家著作,細心觀察,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那他在決定放棄科考人生迷茫時,是沒有資本轉攻學術研究的。著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還是為鄉(xiāng)村教師時,就已經(jīng)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如若不是他先前深入研究、認真思考,又怎么會培育出雜交水稻,使中國人民、世界人民遠離饑餓呢?我們高考亦是如此。若沒有寒窗苦讀12載,誰又能取得滿意的分數(shù),進入理想的大學呢?我們所看到的所有經(jīng)驗都曾被平庸磨練,我們看到聚光燈閃閃發(fā)光的成功,都曾在無盡的黑暗深淵痛苦掙扎,所以,在機會未來臨之際,只有不斷磨練,夯實自己,才能等到機會來臨時,好好把握它,綻放自己的光彩,成為成功道路上的鋪路石。
反觀當下,浮躁的青年人一心只想急功近利,年少成名,成為人生贏家。可往往機會來臨時又抓不住,還怨天尤人,說自己“生不逢時,滿腔抱負難以實現(xiàn)!”實則不然,因為他們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沒有資本沒有底氣去把握時機。
新時代我們,生逢其時,又肩負重任,只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夯實自己,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才能為祖國的長明燈添一點油。
17世紀30年代,中國的一本名為《天工開物》的書傳到西方以后,歐洲人驚奇不已,稱它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
宋應星自幼聰明伶俐,幾歲就能作詩,有過目不忘之才,和大哥宋應升一起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私塾中讀書,很得老師和長輩們的喜愛。幼時先學詩文,又學經(jīng)、史、子、集,接受封建正統(tǒng)教育。
青年時代,他把主要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科舉應試上。1615年,宋應星和哥哥宋應升一起到省城南昌參加鄉(xiāng)試。參加這一年鄉(xiāng)試的江西考生有1萬多人,但中舉的卻只有109人,宋應星名列第三,宋應升名列第六,奉新縣考生中只有宋應星兄弟兩人及第。
當年秋天,他們又前往京師參加會試,但是,兩人卻都名落孫山。兄弟倆并沒有氣餒,而是決定下次再去參加會試。為了做好應試準備,他們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書院進修。
1619年,宋應星兄弟進京會試,但是命運好像又跟這兄弟倆開了一個玩笑,他們仍未考中。他們以為第三次可以成功,又于1623年第三次進京會試,結果又以失敗告終。就這樣,宋應星兄弟一連參加五次會試仍未考中。當時,宋應星已經(jīng)45歲,寶貴的青壯年時期,就這樣消磨在科舉上面。從此他們斷了科舉之念。雖然宋應星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但這五次水陸兼程的萬里跋涉,并不是一點意義沒有。在這些長途旅行中,他打開了自己的眼界,擴充了社會見聞。沿途他們經(jīng)過了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等省的許多城市和鄉(xiāng)村。他有機會在田間、作坊從勞動群眾那里調查到不少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知識,為后來的著書立說積攢了豐富的資料。
宋應星47歲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動手編寫《天工開物》,3年后成書。以后在福建、安徽當過小官,1644年,明朝滅亡后,便棄官回鄉(xiāng)隱居。
在中國封建社會,民間工藝技術被認為是“雕蟲小技”,一般讀書人看不起這些技術,而宋應星卻把它看作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寶貴財富,將它們一一記錄在《天工開物》中,成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名著。西方曾以《中華帝國古今工業(yè)》為書名,將它譯成外文出版。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xié)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它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更多地著眼于手工業(yè),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chǎn)力狀況。
明代的宋應星本想通過科舉入仕,可是多次會試都名落孫山,于是他改變了人生方向,將目標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領域即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生產(chǎn)技術,最終經(jīng)過長期的搜集整理與研究,他寫出了被譽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成為名垂青史的科學家。
好一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初看,宋應星的成功似是偶然;細究,卻有其必然。世間沒有無因之花,任何結果都有其原因,正所謂花開皆有“因”。那么,“因”在何處?
花開有“因”,“因”在興趣至上。宋應星一直對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非常感興趣,在準備科舉考試的十多年時間里,他沒有完全埋首于四書五經(jīng)的書本之中,而是借赴考出游的機會,深入田間、酒坊、染坊,調查了解各地的農業(yè)、手工業(yè)技術,新式機械,并作詳細記錄,即便是一次次考試失敗,也未打斷這份愛好,可謂不忘初心,興趣至上。更可貴的是,在宋應星的時代,科舉入仕光宗耀祖是正途,也是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的通行之道,他卻花大量時間于“閑事”,可謂有些離經(jīng)叛道,然而,正是這種“離經(jīng)叛道”的初心與興趣,奠定了他日后事業(yè)的基礎。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向上的動力。宋應星對科技充滿興趣,才不惜辛苦,遍訪各地;也因為興趣,他才能將功名拋在一邊,去從事這個不能給他帶來功名的學術研究;還是因為興趣,他才能在寂寞的學術研究之路上行走數(shù)十年而不覺辛苦。如果不感興趣,他又怎能去從事毫無名利的學術研究呢?又怎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呢?
花開有“因”,“因”在校正航向。人生的航向很多,能不能到達彼岸,那要看航向是否正確,是否適合自己。在一條錯誤的、不適合自己的航向上掙扎,掙扎得越久,則離彼岸越遠。科舉的多次失敗,已經(jīng)證明科舉入仕之路不適合自己,硬要在這條路上走,不過是多幾次失敗的記錄。正因如此,宋應星決意放棄科舉之路,校正人生航向,回到自己的初心與興趣上來。“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實踐證明,宋應星重新選擇的人生之路更適合自己,而他選定新的人生之路后,便“咬定青山不放松”,堅定地向前邁進。正是這次轉向,讓他的人生熠熠生輝。
這種轉變人生航向而獲成功的人大有人在。張文舉若不放棄并不擅長的小說創(chuàng)作轉而專攻硬筆書法,怎能在硬筆書法上占有一席之地;楊振寧若不從自己連連出錯的實驗物理轉向理論物理研究,怎能發(fā)現(xiàn)“宇稱不守恒定律”而摘取諾貝爾物理獎;蔣雯麗若是安心于當個小工人,而不轉向自己一直傾心的影視表演,又如何能使自己的人生如今天這般耀眼……
人生,有時需要你停下來,看看腳下的路,想想追逐的目標。若只顧一路狂奔,卻是南轅北轍;目標看似光華燦爛,也許是杯弓蛇影——豈不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那些“北漂”“南漂”的“空巢青年”,懷揣夢想,在那喧囂的路上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們多數(shù)人何曾想過這條路是不是適合自己?目標本是南柯一夢,他們幾番撞破南墻卻不回頭,幸耶?悲耶?何不校正一下方向,路也許就更好走?
花開有“因”,“因”在鍥而不舍。選對人生航向,只是成功的起點,并不意味必然成功。要想成功,還必須有鍥而不舍的韌勁,專勁。宋應星《天工開物》的完成并非一蹴而就。首先,在準備科舉的十多年里,他沒有間斷過到各地考察,可謂韌勁;他深入田間、酒坊、染坊,腳步所及10多個省行程上萬里:訪問,調查,記錄,畫圖,可謂專勁。其次,他絕意仕進后,又花了十余年時間對筆記進行整理補充,這需要忍受多大的寂寞,付出多少辛苦?這,不是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精神的生動寫照嗎?沒有他十余年的考察記錄,沒有他十多年的整理研究,哪有《天工開物》的問世?正是這種常年累月的堅持,使他最終登臨人生絕頂!可見,鍥而不舍的恒心,對于成功是何等重要!
反觀當今學術界,一些人心浮氣躁,缺乏“板凳需要坐得十年冷”的定力與耐力,為求名利,學術研究粗制濫造,論文東拼西湊,他們早將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科學嚴謹這些基本素養(yǎng)拋之九霄云外;甚而還堂而皇之抄襲,造假,不以為恥,成為坑蒙拐騙的“學術”騙子,這些人缺少的正是鍥而不舍的恒心,對照400多年前的宋應星,不覺顏面盡掃嗎!
有興趣,才能有動力;走對路,才能才盡其用;能堅持,才能凌絕頂。宋應星的人生選擇,天下之人當佩之!鑒之!
【宋應星的人生經(jīng)歷感悟作文800字 宋應星的人生經(jīng)歷感悟作文精選三篇】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