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欧美视频一区亚洲不要,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久久综合久久首页

          更三高考訂閱頁

          高三地理復習資料2021

          Ai高考 · 高中地理
          2022-04-08
          更三高考院校庫

          距離2021高考越來越近,各位高三的同學們也在緊張地備考當中,為了使同學們更加高效地復習,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guān)高三高考地理知識點復習資料,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高三高考地理知識點復習資料1:陸地環(huán)境的知識點


          高三地理復習資料2021

          1、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巖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巖石成因分類: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沉積巖(層理構(gòu)造、有化石)、變質(zhì)巖。

          4、地殼物質(zhì)回圈: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zhì)→變質(zhì)巖-熔化→巖漿

          5、地質(zhì)作用:①內(nèi)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變質(zhì)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jié)成巖)

          6、地質(zhì)構(gòu)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zhì)構(gòu)造對人類生產(chǎn)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洼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huán)境的整體性: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gòu)成陸地環(huán)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huán)境要素都體現(xiàn)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有: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nèi)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jīng)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zhì)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huán)太平洋帶、地中?!柴R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zhì)災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高三高考地理知識點復習資料2:氣候的知識點

          一、東亞:

          1、東部沿海:季風氣候顯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2、西部內(nèi)陸:溫帶大陸干旱、半干旱氣候;

          二、東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中南半島大部分、菲律賓群島,北部夏季高溫多雨);

          2、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常年高溫多雨);

          三、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半島大部分);

          2、熱帶沙漠氣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熱帶沙漠為主);

          四、中亞:

          1、溫帶大陸干旱、半干旱氣候;

          五、西亞和北非:

          1、熱帶沙漠氣候為主;(770多萬平方千米);

          2、小部分為地中海氣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熱帶草原氣候(世界第一);

          2、熱帶雨林氣候;

          3、熱帶沙漠氣候;

          4、地中海氣候;

          七、歐洲:

          1、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終年西風;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濕增溫;③地形因素;④大陸輪廓破碎,利于西風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氣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氣候;

          4、中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溫帶大陸性氣候(俄羅斯);

          九、北美:

          1、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2、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40°N-60°N);

          3、狹窄的地中海氣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熱帶氣候,雨林、草原氣候為主;

          十一、大洋洲:

          1、熱帶為主,呈半環(huán)狀:大分水嶺(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注: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①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壓;

          ②東南信風來自于暖流;

          ③地形因素:處在大分水嶺迎風坡;

          2、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沙漠氣候(被南回歸線穿過;西澳大利亞寒潮);

          4、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30゜-40゜);

          十二、南極:

          1、酷寒:

          ①緯度高,熱量小;

          ②海拔高,降溫幅度大;

          ③冰川對太陽的反射極強;

          2、干燥:

          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fā)小;

          ②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下沉氣流;

          ③陸地面積大;

          3、烈風:平均18m/s,達100m/s,一年中8級以上風天達300天以上;

          十三、北極:

          1、沒有南極寒冷(海洋面積大,大部分終年封凍);

          2、降水比南極豐富(氣溫較高,海洋面積大),年降水量為100mm-150mm;

          3、風速沒有南極大;

          高三高考地理知識點復習資料3:地形的知識點

          一、東亞:

          1、總括:(1)東部沿海: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

          (2)西部內(nèi)陸:高原山地為主;

          2、山脈:阿爾泰山(蒙古),昆侖山(中國),喜馬拉雅山(中國);

          3、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國);

          二、東南亞:

          1、總括:(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北高南低;

          (2)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三、南亞:

          1、總括:(1)北:喜馬拉雅山南部;

          (2)中:兩大沖積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亞洲的高原);

          2、山脈:西高止山(印度西部),東高止山(印度東部)

          四、中亞:

          1、總括:以丘陵平原為主;

          2、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羅斯),圖蘭平原(烏茲別克斯坦);

          3、丘陵:哈薩克丘陵(哈薩克斯坦);

          五、西亞和北非:

          1、總括:以高原為主,平原狹小

          2、山脈: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爾及利亞),大高加索山脈(西亞,為亞洲和歐洲分界線),格羅斯山(西亞,伊朗);

          3、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達米亞高原,

          4、平原:尼羅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總括:(1)以高原為主,東南向西北傾斜;

          (2)第二大熱帶雨林分布區(qū);

          2、山脈: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肯尼亞);

          3、盆地:剛果盆地(世界上的盆地);

          4、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歐:

          1、總括:(1)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內(nèi)海;

          (2)以平原山地為主,南北分布,東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峽灣海峽;

          2、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阿爾卑斯山;

          3、盆地:巴黎盆地;

          4、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總括:地勢平坦,以平原高山為主,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2、山脈:烏拉爾山(亞洲、歐洲分界線);

          3、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4、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

          九、北美:

          1、總括:縱列分布,山脈與海平行;

          (1)東部:高原山區(qū);

          (2)中部:平原區(qū)(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區(qū);

          2、山脈: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總括:(1)北部:以高原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為主;

          (3)東部以平原、高原為主(相間分布);

          2、山脈:安第斯山脈,迪勒拉山系;

          3、平原:奧里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高原:圭亞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十一、大洋洲:

          1、總括:(1)東部:山地(大分水嶺)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亞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亞面積一半);

          十二、南極:

          1、總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2350m);

          (2)90%大陸冰川;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總括:大面積凍土覆蓋;

          高三高考地理知識點復習資料4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wěn),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guān)系: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云,氣溫不高(云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云,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qū):海南島

          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zhì);地表植被水分狀況;云雨多少。

          陰天。

          11、地球自西向東轉(zhuǎn),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轉(zhuǎn),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轉(zhuǎn)

          12、地表自轉(zhuǎn)線速度自赤道向兩級遞減至零;

          13、除南北極點外,地表任一點的自轉(zhuǎn)角速度都相等,為15°/h;

          14、北半球觀察北極星的仰角大小即為當?shù)氐木暥却笮?南半球看不到北極星;

          15、在地球公轉(zhuǎn)運動中,近日點(1月初)公轉(zhuǎn)線速度和角速度達值,遠日點(7月初)公轉(zhuǎn)線速度和角速度達最小值;

          16、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則熱帶范圍變大,寒帶范圍變大,溫帶范圍變小;

          17、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冬至日直射南回歸線;春秋分直射赤道;

          18、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做回歸運動,約每天移動0.26°,每月移動8°;

          19、晨昏線的判讀:

          沿地球自轉(zhuǎn)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jīng)過的線為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jīng)過的線為昏線;

          在側(cè)視圖中,左夜為晨,右夜為昏;

          在晨昏線上的點,如果地方時<12時,則該點所在線為晨線,如果地方時>12時,則該點所在線為昏線;

          20、太陽高度判斷:

          0,

          夜半球中太陽高度<0,

          晨昏線上太陽高度=0;

          21、在光照圖中,晨線與赤道相交的點所在經(jīng)線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相交的點所在經(jīng)線的地方時為18時;

          22、在光照圖中,晨昏線上緯度點(即轉(zhuǎn)折點)所在經(jīng)線地方時要么為0時或24時,要么為12時;

          如果該轉(zhuǎn)折點所在緯線剛好出現(xiàn)極晝,則過該點所在經(jīng)線地方時為0時或24時,如果該轉(zhuǎn)折點所在緯線剛好出現(xiàn)極夜,則過該點所在經(jīng)線地方時為12時;

          ⑴南極發(fā)現(xiàn)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qū)埋藏豐富石油),說明:

          南極(北極)地區(qū)曾經(jīng)位于溫暖濕潤地區(qū),森林茂密,后經(jīng)大陸漂移至此,這是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⑵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剛果盆地原來是內(nèi)陸湖,后經(jīng)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⑶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nèi)力作用----斷裂陷落

          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斷塊山地

          ⑹七大洲地形特色:

          亞洲:①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

          ②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

          ③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①歐洲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

          ②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③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①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qū),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①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

          ②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①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

          ②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①世界上平均海拔一洲(2350m);

          ②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⑺西南地區(qū)地質(zhì)災害嚴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山區(qū)面積廣大,巖石破碎,風化嚴重;②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高三高考地理知識點復習資料5:地球和地圖

          1、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0000千米。

          2、經(jīng)線是連接南北兩極的大圓弧線,又稱子午線。特點: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都相交于兩極。

          3、經(jīng)度:經(jīng)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jīng)線為0o經(jīng)線,又稱本初子午線。②經(jīng)度的劃分:以0o經(jīng)線為起點,向東為東經(jīng)度,向西為西經(jīng)度,各劃分180o。③東西經(jīng)度的分布規(guī)律:東經(jīng)度向東遞增,西經(jīng)度向西遞增。④東西半球劃分:20oW和160oE構(gòu)成的經(jīng)線圈為界,20oW向東到160oE為東半球、20oW向西到160oE為西半球。

          4.緯線是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②特點:都是圓圈(兩極為點);長度不等,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都指示東西方向;都相互平行。

          5.緯度:以赤道為起點,向南為南緯度,向北為北緯度,各劃分90o。③緯度大小的分布規(guī)律:北緯向北遞增,南緯向南遞增。④南、北半球以赤道為界線。⑤高、中、低緯度的劃分:以南、北緯30o和60o為界。

          6.地方時:因經(jīng)度而不同的時刻,越往東地方時越早;經(jīng)度每隔15o,地方時相差1小時。

          7.每個時區(qū)都以其中央經(jīng)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qū)統(tǒng)一使用的時間標準,稱區(qū)時。計算:兩地相隔幾個時區(qū),就相差幾個小時;向東加,向西減。

          8.北京時間:我國采用北京所在的東八區(qū)的區(qū)時(即120oE經(jīng)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標準時間。

          9.原則上以180o經(jīng)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向東過日界線減1天,向西過日界線加1天。實際上日期變更線有三處彎曲,原因是是避免將所經(jīng)過的國家分入兩個日期范圍。

          注:另外還有一條自然界線,即0時經(jīng)線。

          0時經(jīng)線向東到180o經(jīng)線為今天,0時經(jīng)線向西到180o經(jīng)線為昨天。10.地圖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有數(shù)字式、線段式、文字式三種表示方式。同樣的圖幅,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實地范圍越小,但內(nèi)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實地范圍越大,但內(nèi)容越簡單。圖例是符號,注記是文字或數(shù)字。

          1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山谷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多有河流發(fā)育,山脊處等高線向低處凸,多成為兩條河流的分水嶺。

          12.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反映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


          高三地理復習資料2021

          2022高考備考攻略

          高考資訊推薦

          高中地理

          更三高考為各位高中生整理了高中地理學習課件、高中地理學習提分 ... [進入專欄]

          報考信息

          動態(tài)簡章計劃錄取分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