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離婁上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邇①而求諸遠(yuǎn),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離婁上第十二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br>離婁上第十三章
孟子曰:「伯夷辟①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②歸乎來③!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惶偌q,居?xùn)|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nèi),必為政于天下矣?!?br>離婁上第十四章
孟子曰:「求也為李氏宰①,無能改于其德,而賦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挥纱擞^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況于為之強戰(zhàn)!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zhàn)者服上刑②,連諸侯③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④者次之?!?br>離婁上第十五章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②。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③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④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度⑤哉!」
離婁上第十六章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離婁上第十七章
淳于髡①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乖唬骸干┠鐒t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②也?!乖唬骸附裉煜履缫?,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離婁上第十八章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①;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②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粍t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zé)善③,責(zé)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離婁上第十九章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yǎng)曾皙①,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②養(yǎng)曾子,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馀?』曰:『亡矣?!粚⒁詮?fù)進(jìn)也。此所謂養(yǎng)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br>離婁上第二十章
孟子曰:「人不足與逋①也,政不足間②也。惟大人為能格③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譯文:
11
孟子說:“道在近處,卻到遠(yuǎn)處去尋求,事情本來容易,卻往難處去下手。只要人人都親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安定了?!?br>12
孟子說:“處于下級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級的信任,老百姓就無法治理好。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辦法的,首先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假如不能取信于朋友,就不能得到上級的信任。取信于朋友是有辦法的,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歡心,侍奉父母不能讓他們高興,就不能取信于朋友。讓父母高興是有辦法的,首先要誠心誠意,如果反躬自問而心意不誠,就不能讓雙親高興。使自己誠心誠意是有辦法的,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善,不明白善的道理,就不能使自己誠心誠意。因此,誠,是上天的準(zhǔn)則;追求誠,是為人的準(zhǔn)則。極端誠心而不能使別人動心的,是從來沒有的。不誠心,則從未有過能感動人的?!?br>13
孟子說:“伯夷為躲避殷紂,隱居在北海之濱,聽說周文王興起,便說:‘何不去歸依他??!我聽說西伯是善于養(yǎng)老的人?!珵槎惚芤蠹q,隱居在東海之濱,聽說周文王興起,便說:‘何不去歸依他啊!我聽說西伯是善于養(yǎng)老的人?!麄儍晌皇翘煜碌赂咄氐睦先?,他們?nèi)w依文王,就好比天下的父親都?xì)w依了文王。天下做父親的歸依了文王,他們的兒子還會跑到哪兒去呢?諸侯中如有施行文王之政的,七年之內(nèi),必定能統(tǒng)治整個天下?!?br>14
孟子說:“冉求做季氏的家臣,沒有能改變季氏的德行,反而幫助他將賦稅增加了一倍??鬃诱f:‘冉求不是我的門徒,后生們大張旗鼓地去聲討他好了?!纱丝磥恚粠椭鷩┬腥收顾蹟控敻?,都是被孔子所唾棄的,何況為他們使用強力去爭戰(zhàn)呢?為爭奪土地而作戰(zhàn),殺死的人充滿原野;為爭奪城池而作戰(zhàn),殺死的人充滿城邑,這就是所謂的為爭奪土地而吃人肉,其罪行連死都不足以寬恕。所以,好戰(zhàn)的人應(yīng)受最重的刑罰,策劃合縱連橫的人應(yīng)受次一等的刑罰,開墾荒地、分土授田的人應(yīng)受再次一等的刑罰。”
15
孟子說:“觀察人,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地方了,眼睛不能掩蓋他的丑惡。心胸端正,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昏暗。聽人說話,觀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惡能藏匿到哪里去呢?”
16
孟子說:“謙恭的人不會欺侮他人,儉樸的人不會強奪他人。有些國君一味欺侮,強奪他人,還唯恐別人不順從自己,怎么能做到謙恭、儉樸呢?謙恭、儉樸這兩種美德難道能用聲音和笑臉做到嗎?”
17
淳于髡說:“男女間不親手遞接?xùn)|西,這是禮制嗎?”
孟子說:“是禮制?!?br>淳于髡說:“嫂嫂掉入水中,要伸手去救援她嗎?”
孟子說:“嫂嫂掉入水中而不救她,是豺狼。男女間不親手遞接?xùn)|西,是守禮制;嫂嫂掉入水中伸手去救,這是權(quán)宜時的變通辦法。”
淳于髡說:“現(xiàn)今整個天下都掉入水中了,先生不去救援,為什么呢?”
孟子說:“天下掉入水中,只能用道來救援。嫂嫂掉入水中,是用手去救援的,你想用手去救援天下嗎?”
18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這是為什么呢?”孟子說:“因為在情勢上行不通。教育必定要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沒有成效,接著就會發(fā)怒。一發(fā)怒,便會傷感情了?!先思矣谜_的道理教育我,可自己卻不從正確的道理出發(fā)?!@樣父子間就會相互傷感情。父子間相互傷感情,關(guān)系就惡化了。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來教育,父子之間不用善的道理來責(zé)備對方。如果用善的道理來責(zé)備對方,就會有隔膜,一有隔膜,那就沒有什么比這更不好的了?!?br>19
孟子說:“侍奉誰最為重要?侍奉父母最為重要。守護(hù)什么東西最為重要?守護(hù)自身的節(jié)操最為重要。不喪失自身的節(jié)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聽說過;喪失自身的節(jié)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聽說過。誰不該侍奉呢?但侍奉父母是侍奉中的根本;誰不該守護(hù)呢?但守護(hù)自身的節(jié)操是守護(hù)中的根本。曾子奉養(yǎng)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將要撤去時,必定請示要把剩余的給誰,如果曾皙詢問有沒有多余的,曾子必定說:‘有。’曾皙去世,曾元奉養(yǎng)曾子,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將要撤去時,不請示要把剩余的給誰,如果曾子詢問有沒有多余的,曾元就說:‘沒有了?!瘜嶋H上是要將剩余的下次給父母再吃,這叫做奉養(yǎng)父母的口舌和身體。只有像曾子那樣,才可以叫作順從了父母的意愿。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樣,就可以了?!?br>20
孟子說:“人事不值得過于指責(zé),政事不值得過于非議。只有君子才能夠糾正國君內(nèi)心的錯誤。國君仁,就沒有人不仁;國君義,就沒有人不義;國君正,就沒有人不正。因此,只要國君品行端正,國家就安定了?!?br>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