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奇怪的觀點和大家正常思維的觀點有點不同,本書認為,一群人的在一群的力量會相對于一個人削弱,一群人在一起智慧會下降,一群人在一群會更加容易傳遞負能量,并列舉出了許多事實證據(jù)。那么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guī)怼稙鹾现姟纷x書筆記領悟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首先要贊一下翻譯這個書名的譯者。書或電影的名字重要嗎?太重要了,直接決定讀者或觀眾想不想去看。比如《Ghost》,鬼魂,這是哪部電影呢?《人鬼情未了》?!禠eon》又是什么?里昂?no,《這個殺手不太冷》。不得不說優(yōu)秀的翻譯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加入了對內容的理解和價值判斷。比起平淡無奇、引不起讀者閱讀興趣的《大眾心理學》,《烏合之眾》這個譯名很好的抓住了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意思,“個體一旦結群,他的智力水平就會下降,而且是大大下降”“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zhí)和狂熱”。感情傾向也如此明顯,讀者看到書名,大致就能猜測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這里不得不佩服下中文的博大精深和譯者的底蘊深厚。
就作者的寫作風格而言,卷一和卷二我讀的比較費力,不得不做筆記,梳理作者的觀點。卷一和卷二實例也比較少,遇到做例證的歷史事件,往往一筆帶過,涉及到的人物呢,又多旁敲側擊而不說其名字,令我無從查找。要想更好的理解和思考作者的觀點,最好是對歐洲史有一點了解,對于法國大革命、羅伯斯庇爾、丹東等則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才行。而卷三卷四就開始有了大量的引用和實例,加上前面的鋪墊,讀起來有趣得多。
撇去大家都認為偏頗和有失公允的論斷,我借書中的幾個觀點談談自己的感觸。
1、群體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
“群體總是游走于無意識的邊緣,很容易受暗示的影響,它像那些對理智沒有反應的人那樣,感情粗暴,缺乏批評精神,只能極其輕信。對他們來說,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不懂得這一點,就難以理解為什么那么離奇的傳說和故事會如此容易地誕生和流傳。”世界上幾大駭人聽聞的邪教無不如此,他們編造世界毀滅的謊言,讓信眾相信只有通過該教的某種儀式才能獲得救贖。他們的領袖,并不需要廣博的知識和驚人的口才,只需要創(chuàng)造形象,提供幻覺,反復提到形象以影響群體的想象力。在某種程度上,我甚至懷疑他們都曾仔細學習過這本《烏合之眾》。
2、斷言、重復、傳染
“斷言簡單明了,完全不用說理和證明,這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體頭腦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斷言得越干脆,越沒有拖拖拉拉的證明和解釋,便越有權威。各時代宗教典籍和法典都采用這種簡單的斷言。負責捍衛(wèi)某某政治事業(yè)的政客,通過廣告宣傳產品的企業(yè)家,他們都懂得斷言的價值?!弊x到這里,我不禁對作者佩服得五體投地,大概各行各業(yè)都能從這本著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從我們最熟悉的事物來說,提到“腦白金”你想到什么?是不是“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再放慢節(jié)奏讀“恒源祥”三個字,你會不會下意識的接上“羊羊羊”?有幾則廣告堪稱廣告業(yè)中惡名昭著的惡俗之作。簡單粗暴的廣告讓觀眾印象深刻;反而是一些構思精巧、畫面優(yōu)美的廣告,驚鴻一瞥,觀眾看到最后也不知道是在宣傳什么商品。當然,這里不可缺少的是重復,作者說,”我相信拿破侖說過,修辭中最有效的,就是重復。來自重復的這種力量,最后會銘刻在人們的無意識深處,產生行動的動機。人們很快就會忘記這種不斷重復的論斷是誰下的,都對它深信不疑。這就是廣告的巨大力量。當我們一百次、一千次地讀到X牌的巧克力是最好的巧克力,我們會覺得到處都聽到大家說好,最后也就深信不疑了。當我們一千次讀到Y牌藥粉治好了某某名人的頑疾,哪天我們得了同一種病,我們也會去想著去試試?!?/p>
作者還說,“在人群中,觀念、感情、激情和信念擁有的傳染力跟細菌一樣厲害。有不止一個朋友對我說,看了李佳琦的直播帶貨,就是會忍不住的買買買。到底是李佳琦的話術厲害呢,還是他的激情傳染了直播間中的一些人,這些人的買買買又傳染了其他手機前面的人呢?我本來對自己的定力有一定的自信,如今看了這本書,也不打算去做一個觀察者了,我怕我進入直播間,也會變成“烏合之眾”中的一個。關于這個觀點,我又不禁想到了21世紀最大的騙局——鉆石。壟斷了鉆石礦產資源和庫存資源的歐美跨國公司不厭其煩地向公眾灌輸鉆石恒久遠價值高的觀念,并成功的讓女性相信鉆石就是永恒的愛情的象征,并以此令男士們?yōu)榘嘿F的鉆石買單。為了打壓人造鉆石,他們還發(fā)明了鑒別天然鉆石和人工合成鉆石的儀器,制造人造鉆石就是垃圾就是偽劣產品的言論。哪怕實際上它們的成分和結構是一樣的,就是質地堅硬的碳單質晶體。我還想到了特朗普,當然,關于他的內容應該在第三卷的第四章。但我想說,看來富可敵國的商人和成功上位的政治家,都是抓住了群體的心理特征。
那么其實我們應該運用這本書里的理論做一些對自己、對他人有益的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直困惑如何更正學生的“學語文無用論”,我曾經花一節(jié)課的時間,去講道理、擺事實,試圖給他們糾正錯誤思維,可不奏效。讀了《烏合之眾》,我開始懂了,我要做的是“斷言”和“重復”,這個,還是不給學生看到的好。還是多多鼓勵熱愛語文的學生,讓他們去“傳染”全班吧。在當今這個網絡時代,其實我們并不比作者筆下的法國群眾“高級”很多,倒是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話語權,網絡更為情緒的宣泄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導致往往事情只露出冰山一角,便有鍵盤俠抓住蛛絲馬跡滔滔不絕,更有吃瓜群眾瘋狂點贊轉發(fā)。待真相大白時,群眾才發(fā)現(xiàn)推測與事實相去甚遠,而下一次仍舊盲目跟風。所以對我個人來說,讀完本書的最大收獲便是要學會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烏合之眾》是由法國古斯塔夫—勒龐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影響世界的群體心理學奠基之作。書中講述了群體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響,群體與個體的差別,群體與領袖的關系等;本書有很多例子講述了群體心理學的特征,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龐勒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蔽矣X得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xiàn)。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xiàn)象愈發(fā)強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說的網絡暴力的例子中,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zhí),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群體往往不善于思考,他們只會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因為他們具有太多的“腦子”了,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的思維。這是龐勒口中的群體積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聰明。這是個人意識在群體中不斷缺失的體現(xiàn),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完全服從于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們會因為自己強烈而偏執(zhí)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群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xiàn)實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或許對于當事人而言才是最為痛苦的,那些頂著道德光環(huán)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會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讓自己的思想不成為他人的跑馬場。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識最重要的便是對于自我的認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觀點、對于是非的判斷,才會做到堅守。
而在群體方面,一個積極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群體根本沒有預先策劃。他們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勵,但是又經常受當前刺激因素的影響,他們就像被狂風卷起的樹葉,朝著各個方向飛舞,接著又落在地上。”這樣的一種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群體的“可塑性”。他們并非都是負能量的集合,某種程度上而言,剛剛形成的群體就像是一張白紙,最后成為怎樣的一張畫取決于沾有色彩的畫筆。一個積極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體向一個好的方面發(fā)展。暗示會在群體中形成一種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種文明的基礎。群體會為了某一種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義,所以古往今來,在亂世之時會有各種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敗的制度,去創(chuàng)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穩(wěn)的時代,群體理應是一種穩(wěn)定劑,是真善美的踐行者。唯有群體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了,社會才會愈發(fā)向上,一個國家名族才會穩(wěn)定進步吧。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后,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著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說的“群體化”現(xiàn)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fā)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么點?這么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群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群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衛(wèi)自己的財產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于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群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fā)“眾怒”。這群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敘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并不是所有的群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占據(jù)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領悟范文800字【優(yōu)秀三篇】】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