鈷鉧潭西小丘記(柳宗元)
◇原文 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①。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③。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④。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⑤。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⑥。”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⑦。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瑩瑩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⑧。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⑨。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⑩。今棄是州也,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價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注釋 ①鈷鉧(gǔ_mǔ)潭:在湖南永州。尋:沿,順。道:經(jīng)過。
②湍:急流??#荷钏?。魚梁:用土石筑堤,中留孔道,置竹笱于中,用以捕魚,稱為魚梁。梁,水堰。
③突怒:形容山石突出如怒的樣子。偃蹇:形容山石高仰似傲的樣子。
④嵚(qīn)然:山石聳立的樣子。累:堆疊。沖然:向前突出的樣子。角列:如獸角并列向上。熊羆(pí):熊類獸。
⑤不能:不滿,不足。
⑥貨而不售:出賣而沒有賣出。
⑦舉:皆,都。熙熙然:和悅的樣子。回巧獻技:運巧獻技。效:呈獻。
⑧謀:相接觸?,摤?yīng_yīng):水流回蕩聲。悠然而虛者:意謂悠遠空闊的境界。淵然而靜者:意謂淵深恬靜的境界。
⑨匝旬:滿十天。匝,周。旬,十日為一旬。
⑩致:移,放。灃(fēng)、鎬(hào)、鄠(hù)、杜:都是唐代京城長安附近有名的地區(qū)。
陋之:看不起它。
遭:遭遇,遇合。
◇鑒賞 柳宗元自永貞元年被貶為永州司馬,一住八年。他放浪山水,排遣郁悶,寫了不少山水游記,最著名的就是后人稱道有加的“永州八記”,八記各自成篇,又連綴成一個整體,上篇篇首與下篇篇末呼喚照應,構成一幅山水長卷。
本文便是八記中的第三篇,與前兩篇西山、鈷鉧相接續(xù)而開頭。文字雖平平敘來,卻工于剪裁。寫小丘位置、買丘、開荒刈穢、游賞,末一段感慨,布置有序,詳略得當。作者擅長于以動寫靜,所狀之物不僅肖其貌,還能傳其神。寫丘中奇石,用人的神情意態(tài)、牛馬熊羆的姿勢動作來形容,把無生命的奇石寫得有血有肉,生意盎然,呼之欲出;寫玩賞也是充滿生機,有無限佳趣,使作者得以極耳、目、神、心之樂。
這篇文章又是作者借寫小丘而自抒胸臆。作者以小丘“唐氏之棄地”自況,暗寓被放逐遠州、不能施展其才的抑郁心情;以小丘價廉而“連歲不能售”,隱含自己不被人知、久貶不遷的憤懣不平;末尾賀小丘終被發(fā)現(xiàn),反襯作者的自傷不遇,遂成自吊。全文筆致幽冷,凄神寒骨,寄慨遙深,是古文中的名篇。
◇妙評 公之好奇,如貪夫之籠百貨,而其文亦變幻百出。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三
寓意至遠,令人殊難為懷。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
于眼前境幻出奇趣,于奇趣中生出靜機。使茲丘不遇柳州,特頑土耳。今此文常在,則此丘不朽,曰可賀則誠可賀也。
——清·過珙《古文評注》卷七
林氏《析義》評云:“子厚此作……賀丘正所以自吊也。”會得此意,便見篇中淋漓感慨,具無限深情,不徒以雕繪景色為工。至于埋伏照應,針縷細密,作家原自不茍。此特妙在布置自然,深化無跡。
——清·汪基《古文喈鳳新編》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