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好萊塢的“西部影片”曾經(jīng)風糜全世界,至今仍有無窮無盡的魅力。在影片中,人們經(jīng)??梢钥吹剑阂粋€身材高大、健壯結(jié)實的牛仔,頭戴寬邊帽,身穿緊身衣、窄腿褲,腳蹬長統(tǒng)靴,胯邊垂著火筒槍,當匪徒一個個應(yīng)聲倒地時,他卻若無其事地騎馬飛馳而去。
浪漫的傳奇故事,再加上刺激性的槍戰(zhàn)、打斗,似乎構(gòu)成了牛仔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但影片畢竟不是歷史,在美國歷史上,牛仔的生活可不是騎在馬上追擊匪徒,鋤暴安良,他們是美國開發(fā)西部的先鋒,他們富有冒險和吃苦耐勞精神,因此被美國人稱為“馬背上的英雄”。
要說美國牛仔,得先說說美國的牛。美國人是歐洲移民的后裔,美國的牛則是歐洲的后代。美國的牛最早是由哥倫布帶去的。當時,他把西班牙牛帶到西印度群島和中、南美洲沿海一帶。1525年,西班牙種的牛開始從西印度群島引入北美大陸。1611年,英國人又把數(shù)量眾多的牛運到弗吉尼亞的詹姆斯城,從此英國種的牛便在北美大陸廣泛繁衍,那里出現(xiàn)了很多養(yǎng)殖點。
1540年,西班牙探險家科羅納多橫渡大西洋去北美尋找傳說中的“瑟博拉七寶城”,他帶了500頭牛,這些牛被運到今天墨西哥北部和今天美國的亞利桑那州一帶。此后,牛群不斷繁殖,逐漸遍布今墨西哥北部和哈利斯科州。到17世紀初,哈利斯科的牛已達到10萬多頭。
總之,美國的牛從東面和南面兩個方向進入,逐漸遍布全國。18世紀初,牛群出現(xiàn)在美國的俄亥俄和肯塔基。肯塔基在印地安語中意為草地,又稱青草州。與肯塔基相鄰的伊利諾伊州則被印第安人稱為“草原之國”,這里是牛的樂園。到19世紀中期,那里馴牛養(yǎng)牛的技術(shù)已經(jīng)十分高明。南北戰(zhàn)爭之后,牛群又向西推進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廣大草原,那里成了“牧牛王國”。
從南邊墨西哥進入的西班牙牛也大量繁殖。19世紀后期,德克薩斯州已有5000萬頭牛,是美國養(yǎng)牛最多的州。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得克薩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驅(qū)趕到堪薩斯的鐵路邊,然后轉(zhuǎn)銷美國各地。當時還有專門的“牛道”和“牛鎮(zhèn)”,“牛道”是“牛群”走的道路,“牛鎮(zhèn)”則是沿途的歇腳站。
牛群長途跋涉,跨州越縣,當然需要人帶領(lǐng)、照管,這就產(chǎn)生了“馬背上的英雄”——牛仔。
在漫長艱辛的旅程中,牛仔必須能吃苦耐勞,同時還要機智、勇敢、沉著、冷靜,能應(yīng)付途中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故和危險。首先要管束半馴服的牛,特別是性情兇野的西班牙牛,牛仔跟在牛群旁邊,緊緊盯住它們,一刻也不能放松。沿途還要留意狼群等野獸和毒蛇、毒蟲的襲擊,防范印第安人的冷箭、標槍。有時候可能會突遇大雷雨,電閃雷鳴往往會導(dǎo)致牛驚群,牛亂奔亂竄,牛仔就要沉著地兜轉(zhuǎn)它們,圍成圈子,消除驚恐。
牛仔長途趕運牛群如同大規(guī)模的行軍。押送特大牛群的牛仔們要嚴格分工,各司其職。常常有兩個最有經(jīng)驗的人擔任總指揮,一個通訊員,前后左右負責傳遞消息。另外還有“游騎”,前后左右靈活巡視,“翼騎”在隊伍兩邊行進,“尾騎”殿后,專管小牛、病牛和懶牛。
牛仔,有的本身就是牧主,但多數(shù)是牲畜商人的雇工,他們在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遷移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牛仔的長途放牧,本身就帶有開拓性,他們?yōu)槲鬟M的人直接開辟了道路。
19世紀末,美國的交通運輸日益發(fā)達,牛仔的地位漸漸降低。他們紛紛轉(zhuǎn)行干別的工作,人們越來越少見到他們矯健的身影了。但是他們的奮進、開拓精神卻一直激勵著美國人。
人們常把牛仔和“牛仔褲”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當年牛仔最突出的標志倒不是“牛仔褲”,而是他們的帽子。牛仔常戴墨西哥式的寬邊高頂帽,這種帽子用途很多,既有利于遮擋烈日風雨,休息時還可以抓起來作枕頭,甚至可以舀水喝。牛仔褲,最初是在19世紀50年代初的美國西部出現(xiàn)的。19世紀40年代,加利福尼亞發(fā)現(xiàn)金礦,人們紛紛趕去淘金。有個名叫利維·斯特勞斯的人也趕到加利福尼亞,他原是個布商,隨身帶了些可做帳篷、車篷的帆布。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淘金的人穿的棉布褲子非常容易破爛,于是他靈機一動,把帶來的厚實的帆布裁成褲子出售,褲子設(shè)計成低腰、直筒、臀圍緊小的式樣,大受淘工歡迎。不久,更多的牛仔們也喜歡上了這種服裝,后人就稱之為“牛仔褲”。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