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河邊有一幢蘇聯(lián)時期的“**樓”,外墻上嵌有許多名人的頭像和名字,標明他們在這里居住過,在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的“大清洗”中,住在這里的90%的干部被抓走、殺害,他們的家屬也遭到牽連,現(xiàn)在人們把這座“**樓”叫作“黑暗公寓”,成為斯大林發(fā)動“大清洗”運動的標志。
“大清洗”是蘇聯(lián)20世紀30年代開展的一場針對隱藏在內(nèi)部“人民的敵人”的運動,西方多稱之為“大恐怖”,它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被害案件,直到1939年二戰(zhàn)爆發(fā)才算告一段落。
1、基洛夫在黨內(nèi)受歡迎的程度
作為蘇共黨內(nèi)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基洛夫是蘇聯(lián)最有水平的領導人之一,與斯大林的獨斷專制作風不同,他知人善任、作風民主,在他的領導下,列寧格勒成了全蘇最活躍和最有影響的地方。
在1934年蘇共十七大召開之前,基洛夫?qū)嶋H上已經(jīng)成為蘇聯(lián)國內(nèi)僅次于斯大林的第二號人物了,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基洛夫在黨內(nèi)受歡迎的程度,十七大上,按規(guī)定對總書記斯大林的鼓掌可達十分鐘,其他政治局委員則不能超過兩分鐘,可是在基洛夫講話結束時,臺下爆發(fā)了長時間的掌聲,也長達十分鐘。
現(xiàn)有資料表明,在十七大召開期間,大會的許多代表,尤其是知道列寧遺囑的那部分老干部曾在政治局委員奧爾忠尼啟則家里舉行秘密集會,參加者有舍博爾達耶夫、基洛夫、埃赫、米高揚、柯秀爾、彼德羅夫斯基等人,會議商議用基洛夫代替斯大林,但被基洛夫拒絕了,這些事情后來都被斯大林知道了。
在十七大選舉中央委員的等額選舉中,基洛夫得票最多,只缺少3票,而斯大林得票最少,缺了270票,選舉委員會主席扎通斯基將情況告訴卡岡諾維奇,后者說,必須讓斯大林比基洛夫多得一票,還有一種說法是,斯大林得知后命令將反對他的選票銷毀,最后,扎通斯基向大會宣布投票的結果為:未投斯大林的有3票,未投基洛夫的有4票。
2、基洛夫遇刺
在蘇共十七大閉幕后,1934年12月1日下午,基洛夫來到斯莫爾尼宮,上到三層后,貼身警衛(wèi)鮑里索夫沒有緊跟在基洛夫身后,而是在20步以外,基洛夫作為政治局委員,有23名警衛(wèi),這時原本應在三層樓道值勤的警衛(wèi)也不知為什么不在,基洛夫獨自一人走向辦公室。
這時,隱藏在樓道的兇手得以從背后向基洛夫頭部開槍,當內(nèi)務部列寧格勒地方局局長梅德韋季急忙趕到斯莫爾尼宮時,竟然被不認識他的警衛(wèi)擋在門口,這些警衛(wèi)是從莫斯科調(diào)來的,在沒有得到梅德韋季的指令情況下就替換了原有的門衛(wèi),醫(yī)生來后,確認基洛夫已去世。
兇手尼古拉耶夫當場被捕,他曾因行刺被捕,不知為什么又被釋放了,并且沒有沒收他的手槍,他是怎樣鉆進斯莫爾尼宮的,又是怎樣接近基洛夫的,目前都不清楚。
基洛夫被刺后,斯大林親自領導了案件的偵訊工作,在審問了尼古拉耶夫之后,準備審問鮑里索夫,可是押解鮑里索夫的卡車在半路發(fā)生了車禍,鮑里索夫當場死亡,醫(yī)療鑒定書上認為鮑里索夫死于車禍。
1959年,幸免于難的幾位醫(yī)生證明,鮑里索夫是由于金屬的東西打在頭頂上而死的。
斯大林親自審訊的結論是,刺殺是季諾維也夫反對派策劃的,尼古拉耶夫是季諾維也夫分子,因為季諾維也夫長期在列寧格勒工作,正是在基洛夫的領導下徹底肅清了季諾維也夫在列寧格勒地區(qū)的影響,所以季諾維也夫便懷恨在心,策劃了這場刺殺。
因為當初這起案件的知情者均被處死,所以有關基洛夫案件的真相仍是迷霧重重,但這個案件無疑為斯大林開展大規(guī)模的鎮(zhèn)壓提供了借口,一份擬定名單上的人很快被一一逮捕,其后,斯大林及其內(nèi)務部的幫兇雅戈達、葉若夫等又進一步擴大,炮制出所謂的“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陰謀集團”。
3、一場精心策劃的審判
內(nèi)務人民委員會是蘇聯(lián)在斯大林時代的主要秘密警察機構,也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lián)大清洗的主要執(zhí)行機關,他們協(xié)助斯大林,制造了大清洗中的一樁樁冤案。
大清洗嚴重破壞民主法治,斯大林為了蒙惑世人,對“托—季集團”卻以公開審判的方式出現(xiàn),為顯示案件的公正性,還邀請了西方國家的記者出席,當然,斯大林與其內(nèi)務部的人員為策劃和導演這場審判,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內(nèi)務人民委員會的雅戈達對找到的所謂托洛茨基在蘇國內(nèi)反黨集團的聯(lián)絡人許諾:只要他們聽話,他將保證他們性命無憂,而且承認這些指控正是為了黨的利益,果然,這招很奏效,在審判格里茨曼、皮達可夫和羅姆時,三人為了保全性命,非常配合,分別在法庭上對其余被告做出了托派分子的指控。
其中曾在外貿(mào)部工作過的格里茨曼還按照預先擬定好的供詞,承認1932年他利用公出之便,曾與托洛茨基的兒子謝多夫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一家叫作“布里斯托爾”的旅館大廳里見過面,并在謝多夫帶領下“當面”接受托洛茨基除掉斯大林的指示,然后法庭根據(jù)三人供認的“罪證”判處其死刑。
他們認為一旦將格里茨曼等人槍斃,就會死無對證,人們也就無法戳穿他們的謊言了,但是這些謊言編造得實在不算高明,就在格里茨曼被槍斃一周后,丹麥的一家官方報紙《社會民主》報報道,布里斯托爾飯店已于1917年因大樓拆除而關閉了,所以1932年格里茨曼與托洛茨基之子的所謂見面純屬虛構,這一消息立即被世界各地的報紙所轉(zhuǎn)載,對于這些“境外敵對勢力”,斯大林政府只好裝聾作啞,不再提此事。
當然,這只是插曲,絕不會使斯大林放慢審判的腳步,他覺得僅有格里茨曼等這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的供詞,要把它辦成“鐵案”還不夠,他們又挖出了三個“陰謀組織成員”,分別是奧利別爾格、賴因霍爾德和皮克爾。
其中,奧利別爾格是內(nèi)務部密探,賴因霍爾德是蘇棉紡工業(yè)總會管理局局長,皮克爾曾主持過季諾維也夫秘書處的工作,被捕時是莫斯科室內(nèi)劇院院長。
要同樣在內(nèi)務部的奧利別爾格充當這個反面角色并對其他人檢舉揭發(fā),葉若夫向他解釋:因為他在與托洛茨基分子的斗爭中表現(xiàn)出色,才選他來完成這一光榮任務,他應該在即將開庭的審判中,揭露托洛茨基為反蘇聯(lián)政府的陰謀組織者,同時,奧利別爾格還被告知,無論法庭給他判什么刑,他都將被釋放,然后到遠東地區(qū)去擔任一個重要職務。
奧利別爾格在內(nèi)務部認為有用的全部“審訊筆錄”上簽了名,他甚至簽字承認:(他)奧利別爾格,是由謝多夫根據(jù)托洛茨基的指示派到蘇聯(lián)來組織謀殺斯大林的恐怖活動的,他已與蘇國內(nèi)的許多托派分子建立了聯(lián)系,他們計劃在“五一”游行時,當斯大林站在列寧陵墓上檢閱游行隊伍的時候,用手槍或者是炸彈殺死他,為了使一切聽起來更像是真的,葉若夫等人還給他準備了一對化學家兄弟,他們的任務是負責制造刺殺斯大林的炸彈。
為讓被告招供,內(nèi)務部還會“因人而異,對癥下藥”,賴因霍爾德因為與加米涅夫等人有私交,因而要他承認參與后者組織的陰謀活動,因為賴氏很“抗打”,于是審訊他的莫爾恰諾夫便偽造了一份蓋有內(nèi)務部鮮紅大印的特別會議決定,上面寫著鑒于賴氏的罪行,決定將其槍斃,家屬流放西伯利亞。
然后莫爾恰諾夫以老朋友的身份勸他向葉若夫?qū)懸环萆饷馍暾?,以免家屬受牽連,賴氏信以為真,便寫了一份申請交了上去,他很快得到回復,葉若夫同意赦免他及他的家屬,不過前提條件是他必須幫助黨揭露“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集團”的罪行。
賴氏為保險起見,提出若有一位黨中央代表當面向他宣布,黨認為他沒有犯任何罪行,只是黨的利益需要他做出這樣的招供,不久,葉若夫便來到獄中,以黨中央書記的身份向他保證,這么做完全是為了證明對黨的無限忠誠,有了這個保證,賴氏便一反常態(tài),對揭露托—季集團變得空前熱心,他不但供認了自己是托季聯(lián)盟的一分子,而且供出了從加米涅夫到列寧逝世后曾擔任過蘇聯(lián)政府首腦的李可夫以及原政治局委員布哈林以及托姆斯基等一大串大人物,他說這些人都是托季反黨聯(lián)盟的成員,其供詞經(jīng)斯大林審閱后,稍做增刪,就發(fā)回內(nèi)務部,隨即便成為大審判和進一步抓捕的重要證詞。
同樣,另一名證人皮克爾也在軟硬兼施下承認了“罪行”,其后,雅戈達等人又從各地挑選了一批“被告”來完善這些證詞,接下來就是要讓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如何認罪了。
4、為“革命事業(yè)”,請當眾自我詆毀
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都是老布爾什維克和列寧的追隨者,是蘇聯(lián)的締造者和有著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革命家,要讓他們低頭認罪并非易事。
斯大林相信,只要找準對手的“缺陷”,就不怕對手不屈服,在1935年蘇聯(lián)政府就頒布了一部世界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法律條文,其中規(guī)定:12歲以上兒童對于所犯各種罪行,應負與成年人相同的責任,直至被判處死刑,看來,斯大林已找到了對付加米涅夫的“死穴”。
加米涅夫的“缺陷”是舐犢情深,兩個兒子一個在空軍服役,另一個正在讀中學,都已年滿12歲,負責與加米涅夫談話的內(nèi)務部人員奉斯大林之命告訴加米涅夫說,如果他不認罪,他們就將把他的兒子也扯進“托—季恐怖中心”去,他告訴加米涅夫,賴因霍爾德已供認,加米涅夫的兒子曾和他的兒子在某公路上追蹤過蘇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和斯大林的汽車,準備殺害他們。
當加米涅夫看到賴氏的供詞后,不知是因為恐怖,還是因為憤怒,竟然渾身發(fā)抖。
而針對另一位老革命家季諾維也夫,瓦解他心理防線的則是黨的最高利益,莫洛托夫曾勸告他:“您向黨撒過多少次謊?您的謊言給黨造成了多少次傷害?現(xiàn)在,為了黨的利益,建議您誹謗自己,目前,在托洛茨基分裂工人運動和德國人準備進攻我們的時候,您的謊言無疑能夠幫助黨,這一點不容拒絕,要討論什么呢?如果黨的利益要求這樣做,我們不僅應該獻出我們微不足道的名譽,還應該獻出生命?!?/p>
這樣,不堪肉體和心理折磨的季諾維也夫終于提出與加米涅夫作一次單獨的會面,之后兩人均決定同意出庭,但條件是斯大林必須親自證實葉若夫以他的名義許下的諾言,而斯大林也同意在克里姆林宮與他們直接對話。
在會面時,斯大林提醒他們:
第一,法庭審判不是針對你們的,而是針對我們黨的死敵托洛茨基的。
第二,既然你們反黨最猖狂的時候,我們沒槍斃你們,那么在你們肯幫助中央與托洛茨基做斗爭之后,我們?yōu)槭裁催€要槍斃你們呢?
第三,兩位同志忘記了,我們布爾什維克都是列寧的學生和后繼者,我們不想讓老黨員流血,不管他們對黨有多大的罪過。
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被斯大林的“真誠”打動,以他們兩人的名義聲明,如果不槍斃所有的布爾什維克,不迫害他們的親人,并且今后也不再因為這些人加入過反對派而判他們死刑,那他們兩人就將出庭,斯大林都滿口答應下來。
蘇聯(lián)人曾說:有種公民權利只有蘇聯(lián)人才擁有,那就是每個公民享有不可剝奪的死后被平反昭雪的權利,這場帶有斯大林烙印的大清洗給蘇聯(lián)國家和蘇聯(lián)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2007年10月30日,作為對大清洗歷史正式表態(tài)的第一位國家元首,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前往莫斯科南郊“布托沃射擊場”的大清洗紀念地,悼念遇難者,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間,至少2萬人喪身此處,最多的一天,這里處決了562人。
普京說:“現(xiàn)在終于等到了所有人都認識到這是場民族悲劇的時刻,我們應永遠銘記這一歷史教訓并使之不再重演,這是所有人的責任?!?/p>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