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人種的大熔爐。公元前3000多年前,印度的土著居民本是膚色較深的棕色色人種的天下,并創(chuàng)造了達羅庇荼文明。也有人把棕色人種劃入了黑種人的范疇。
后來,北方雅利安人從伊朗高原南下,進入了印度河流域。經(jīng)過了一千多年的時間,雅利安人驅(qū)逐征服了當(dāng)?shù)鼐用?,并把自己的婆羅門教強加給當(dāng)?shù)厝?,并根?jù)種族和職業(yè)形成了印度的種姓制度。白種人占據(jù)著較高的種姓,而被征服的土著人則一般為守陀羅或不可接觸者。
之后的三四千年里,北方的白種人,如白匈奴、貴霜人、突厥人以及突厥化的蒙古人相繼大規(guī)模南入印度,而黑種的土著人則不斷的南遷?,F(xiàn)在,在印度的北方以及巴基斯坦,基本上是白種人的天下。只有在印度的東北部和尼泊爾,向來是蒙古人種的勢力范圍。
但是由于地理和氣候的原因,印度的白種人一般膚色較深,看上去倒和黑人的膚色差不多。但是劃分人種并不完全根據(jù)色,還有其他許多重要依據(jù)。印度人中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印地人體態(tài)征完全是白種人。
首先,從身體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膚色表現(xiàn)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征除膚色、頭發(fā)形狀、面部等特征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jù),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qū)分依據(jù)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xiàn)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印度社會中的種姓制度中,前三種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力、吠舍一般為白種人,他們屬于征服者;而最后的一個種姓為守陀羅絕大多數(shù)為被征服者,是黑種人。
另外還有一種不屬于四大種姓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更為低下,很多人為黑白混血種人。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