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譯文: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成年時,有好名聲,急義好施,有時一天揮霍千金??贾羞M士后,調(diào)任寶雞尉、柏鄉(xiāng)知縣。百姓訴訟都在縣衙判決,受罰者沒有怨意。轉運使黃聽說他的名聲,準備推薦他,召他到轉運司陳述政事,侯蒙因為要出縣境不肯前往,黃湜大怒。
后來巡視各縣,檢閱文書,想找岔治他的罪;后來沒有一處可以指責,就以賓客之禮相見,說:“你真是個能干的官吏啊?!秉S湜率領諸使聯(lián)合推薦他。徙任襄邑知縣,升為監(jiān)察御史,進升殿中侍御史。
崇寧年間星象變異皇上征求政事建議,侯蒙上書條陳十件事,分別是:去冗官,容諫臣,明嫡庶,別賢否,絕幸冀,戒濫恩,寬疲民,節(jié)妄費,外戚不要干預政事,宦官不得掌權?;兆谟枰圆杉{,有重用他之意,升任侍御史。
西邊將領高永年死在羌地,徽宗大怒,親自書寫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姓名,令侯蒙前往秦州逮捕審訊。將出發(fā)時,任命他為給事中。
侯蒙到秦州,仲武等人穿著囚服聽候命令,侯蒙告訴他們說“:你們都是侯伯,不能讓獄吏污辱你們,依次講出實情吧?!卑讣€未上報,朝廷任命他為御史中丞。
侯蒙上奏說:“漢武帝殺死王恢,不如秦繆公赦免孟明;子玉被縊殺而晉侯高興,孔明死而蜀國被輕視?,F(xiàn)在羌人殺死我國一個都護,而讓十八位將領因此而死,這是自己毀壞自己的肢體啊。要想身體不得病,可能嗎?”徽宗醒悟過來,赦免他們不予追問。
侯蒙升任刑部尚書,改任戶部尚書。這年郊祭朝廷預先辦理,尚書主管政事。這時,皇帝秘密告訴他。侯蒙回答說:“用財利討好君主而進升,我不敢這樣做。”遭母喪,守孝期滿,恢復舊官,于是任同知樞密院。進升尚書左丞、中書侍郎。
在此之前,御史中丞蔡鑊大力詆毀張商英的私事,皇帝下旨命令舉行廷辯。侯蒙說“:商英雖然有罪,但他是宰相;蔡鑊大力詆毀,雖是言官,但他是從臣。讓他們廷辯,豈不有傷國體?”皇上認為是這樣。
一天,皇上從容問侯蒙說:“蔡京這人怎么樣?”侯蒙回答說“:假如蔡京能心術端正,即使古代賢相也無法比擬?!被噬宵c頭稱是,而且讓他秘密偵察蔡京的行為。蔡京聽說后怨恨他。
大錢法有弊端,朝廷準備改十為三,主藏吏來報告說“:諸府都把大錢拿到市場購物,都懷疑法令會改變?!焙蠲烧f:“我們府里積錢有多少?”守藏吏回答說:“八千緡?!焙蠲珊鸬溃骸霸趺磿凶兏也恢赖哪??”第二天,詔令下達。
曾經(jīng)又有幾件事侯蒙單獨受詔,蔡京不知道;蔡京偵察得知,告訴皇上,皇上說:“侯蒙也這樣嗎?”罷貶他為知亳州,不久加任資政殿學士。
宋江在京東作亂,侯蒙上書說:“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沒有敢抵抗的,他的才能一定過人,現(xiàn)在青溪賊人作亂,不如赦免宋江,讓他討伐方臘來自贖?!被噬险f“:侯蒙身在地方不忘君主,是個忠臣啊?!泵螙|平知府,未到任就去世,終年六十八歲。
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文穆。
二、原文: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聲,急義好施,或一日揮千金。進士及第,調(diào)寶雞尉,知柏鄉(xiāng)縣。民訟皆決于庭,受罰者不怨。轉運使黃湜聞其名,將推轂之,召詣行臺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縣,閱理文書,欲翻致其罪;既而無一疵可指,始以賓禮見,曰:“君真能吏也?!甭手T使者合薦之。徙知襄邑縣,擢監(jiān)察御史,進殿中侍御史。
崇寧星變求言,蒙疏十事,曰去冗官,容諫臣,明嫡庶,別賢否,絕幸冀,戒濫恩,寬疲民,節(jié)妄費,戚里毋預事,閹寺毋假權。徽宗聽納,有大用意。遷侍御史。
西將高永年死于羌,帝怒,親書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既行,拜給事中。至秦,仲武等囚服聽命,蒙曉之曰:“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卑肝瓷?,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漢武帝殺王恢,不如秦繆公赦孟明;子玉縊而晉侯喜,孔明亡而蜀國輕。今羌殺吾一都護,而使十八將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體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釋不問。
遷刑部尚書,改戶部。比歲郊祭先期告辦,尚書輒執(zhí)政。至是,帝密諭之。對曰:“以財利要君而進,非臣所敢。”母喪,服除,歸故官,遂同知樞密院。進尚書左丞、中書侍郎。
先是,御史中丞蔡薿詆張商英私事甚力,有旨令廷辨。蒙曰:“商英雖有罪,宰相也;蔡薿雖言官,從臣也。使之廷辨,豈不傷國體乎?”帝以為然。一日,帝從容問:“蔡京何如人?”對曰:“使京能正其心術,雖古賢相何以加?!钡垲h首,且使密伺京所為。京聞而銜之。
大錢法敝,朝廷議改十為三,主藏吏來告曰:“諸府悉輦大錢市物于肆,皆疑法當變?!泵稍唬骸拔岣e若干?”曰:“八千緡。”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又嘗有幾事蒙獨受旨,京不知也;京偵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罷知亳州。旋加資政殿學士。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文穆。
三、出處
選自《宋史》
擴展資料
一、創(chuàng)作背景
《宋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歷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記述,而這些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書中雖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詳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記載宋朝歷史的各種文獻中。
只有《宋史》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內(nèi)容廣泛而豐富,史料價值相當高。
二、作品賞析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
兩宋時期,經(jīng)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于刊布流傳??婆e制的發(fā)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yōu)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tǒng)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fā)達。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記載宰相、執(zhí)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jù)起居注、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歷,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
三、作者簡介
1、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脫脫幼養(yǎng)于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
元朝元統(tǒng)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
至正一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復出為相,發(fā)行新鈔票“至正交鈔”,并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贊譽為“賢相”。
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脫脫親率大軍鎮(zhèn)壓鎮(zhèn)壓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執(zhí)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脫脫被派往討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正酣戰(zhàn)即將攻陷士誠之際,為朝中彈劾,功虧一簣。事因皇太子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彈劾脫脫,致使脫脫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云南,后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順帝詔令自盡。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脫脫的死使得他殫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tǒng)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向崩潰滅亡的轉折點。
2、阿爾拉·阿魯圖
阿爾拉·阿魯圖,(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元順帝(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執(zhí)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里乞·脫脫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nóng)歷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
阿爾拉·阿魯圖繼脫脫之后,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
雖然在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爾拉·阿魯圖名為都總裁,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并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財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農(nóng)歷10月),三史皆修成,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奏進。
《宋史》在三史中雖然是最后完成,但只歷時兩年半。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盡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侯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史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縣人。還不滿二十歲的時候,就有好的名聲,為正義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難的人,有時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進士后,調(diào)任寶雞縣尉,后來又任柏鄉(xiāng)縣知縣.百姓打官司都是當庭判決,受罰的人都沒有任何怨言,轉運使黃浞聽到他的名聲,要推薦他,叫他到衙署稟報事情,侯蒙因越過了自己的縣境而不肯前往:黃浞很生氣,一天來到柏鄉(xiāng)縣,審閱文書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獲罪;查了一會兒,竟沒有一點瑕疵可指摘,這才以賓客之禮接見他,說:“您真是能干的吏員啊。”黃堤便率領各位使者一起推薦他。,調(diào)任他為襄邑縣知縣,又提拔(他)任監(jiān)察御史,再次晉升為殿中侍御史、侯蒙上疏十件事,提到除去冗雜官員,容納諫臣進諫,明確嫡庶之別,分別賢佞好壞,杜絕臣下僥聿之求和非分奢望,戒除君王過度恩賞,寬緩疲憊的百姓,節(jié)約不當?shù)幕ㄙM,外戚不得干預政事,太監(jiān)不能授給他們權力,徽宗接受侯蒙的奏議,有要重用他的意思,于是提升(侯蒙)為侍御史.
鎮(zhèn)守西部的將領高永年被羌人殺死了,皇帝很生氣,親自寫了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泰州逮捕(他們)治罪。已經(jīng)出發(fā)了,又授予(他)給事中職銜 (侯蒙)到了泰州,仲武等穿著囚服聽候命令,侯蒙向他們說明:“你們都是一方的侯伯,無須讓獄吏侮辱你們,只管按實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結論還沒有報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說:“當年漢武帝殺了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免盂明:子玉自縊而死使晉侯高興,孔明去世使蜀國的地位變輕了 如今羌人殺了我們一個都擴,卻使十八員將領因此而死,這是自己傷害自己的肢體,想要身體不得病,可能嗎?”皇帝醒悟了,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追完.
一天,皇帝隨便地問:“蔡京這個人怎么樣呢?”(侯蒙)回答說:“假使蔡京能夠使自己的心術端正一些,即使古代的賢相也比不上他!”皇帝點頭 宋江劫掠京東,侯蒙上書說:“宋江憑借三十六人橫行在山東、河南一帶,官軍幾萬人沒有敢與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過常人,如令清溪的盜賊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讓(他)去征討方臘來贖自己的罪?!?/p>
譯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縣人。還不滿二十歲的時候,就有好的名聲,為正義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難的人,有時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進士后,調(diào)任寶雞縣尉,后來又任柏鄉(xiāng)縣知縣.百姓打官司都是當庭判決,受罰的人都沒有任何怨言,轉運使黃浞聽到他的名聲,要推薦他,叫他到衙署稟報事情,侯蒙因越過了自己的縣境而不肯前往:黃浞很生氣,一天來到柏鄉(xiāng)縣,審閱文書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獲罪;查了一會兒,竟沒有一點瑕疵可指摘,這才以賓客之禮接見他,說:“您真是能干的吏員啊?!秉S堤便率領各位使者一起推薦他。,調(diào)任他為襄邑縣知縣,又提拔(他)任監(jiān)察御史,再次晉升為殿中侍御史、侯蒙上疏十件事,提到除去冗雜官員,容納諫臣進諫,明確嫡庶之別,分別賢佞好壞,杜絕臣下僥聿之求和非分奢望,戒除君王過度恩賞,寬緩疲憊的百姓,節(jié)約不當?shù)幕ㄙM,外戚不得干預政事,太監(jiān)不能授給他們權力,徽宗接受侯蒙的奏議,有要重用他的意思,于是提升(侯蒙)為侍御史.
鎮(zhèn)守西部的將領高永年被羌人殺死了,皇帝很生氣,親自寫了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泰州逮捕(他們)治罪。已經(jīng)出發(fā)了,又授予(他)給事中職銜 (侯蒙)到了泰州,仲武等穿著囚服聽候命令,侯蒙向他們說明:“你們都是一方的侯伯,無須讓獄吏侮辱你們,只管按實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結論還沒有報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說:“當年漢武帝殺了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免盂明:子玉自縊而死使晉侯高興,孔明去世使蜀國的地位變輕了 如今羌人殺了我們一個都擴,卻使十八員將領因此而死,這是自己傷害自己的肢體,想要身體不得病,可能嗎?”皇帝醒悟了,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追完.
一天,皇帝隨便地問:“蔡京這個人怎么樣呢?”(侯蒙)回答說:“假使蔡京能夠使自己的心術端正一些,即使古代的賢相也比不上他!”皇帝點頭 宋江劫掠京東,侯蒙上書說:“宋江憑借三十六人橫行在山東、河南一帶,官軍幾萬人沒有敢與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過常人,如令清溪的盜賊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讓(他)去征討方臘來贖自己的罪?!?br />原文: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聲,急義好施,或一日揮千金。進士及第,調(diào)寶雞尉,知柏鄉(xiāng)縣。民訟皆決于庭,受罰者不怨。轉運使黃湜聞其名,將推轂之,召詣行臺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縣,閱理文書,欲翻致其罪;既而無一疵可指,始以賓禮見,曰:“君真能吏也?!甭手T使者合薦之。徙知襄邑縣,擢監(jiān)察御史,進殿中侍御史。蒙疏十事,曰去冗官,容諫臣,明嫡庶,別賢否,絕幸冀,戒濫恩,寬疲民,節(jié)妄費,戚里毋預事,閹寺毋假權。徽宗聽納,有大用意。遷侍御史。
西將高永年死于羌,帝怒,親書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泰州逮治。既行,拜給事中。至泰,仲武等囚服聽命,蒙曉之曰:“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卑肝瓷希职萦分胸?。蒙奏言:“漢武帝殺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孟明;子玉縊而晉侯喜,孔明亡而蜀國輕。今羌殺吾一都護,而使十八將由之而死,是自艾其支體也,欲皇不病,得乎?”帝悟,釋不問。
一日,帝從容問:“蔡京何如人也?”對曰:“使京能正其心術,雖古賢相何以加!”帝頷首。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 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縣人。還不滿二十歲的時候,就有好的名聲,為正義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難的人,有時一天就花掉千金??既∵M士后,調(diào)任寶雞縣尉,后來又任柏鄉(xiāng)縣知縣。百姓打官司都是當庭判決,受罰的人都沒有任何怨言。轉運使黃湜聽到他的名聲,要推薦他,叫他到衙署稟報事情,侯蒙因越過了自己的縣境而不肯前往。黃湜很生氣,一天巡視柏鄉(xiāng)縣,審閱文書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獲罪;后來(發(fā)現(xiàn))沒有一點瑕疵可指摘,這才以賓客之禮接見他,說:“您真是能干的吏員啊?!秉S湜便率領各位使者一起推薦他。
鎮(zhèn)守西部的將領高永年被羌人殺死了,皇帝很生氣,親自寫了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泰州逮捕(他們)治罪。已經(jīng)出發(fā)了,又授予(他)給事中職銜。(侯蒙)到了泰州,劉仲武等穿著囚服聽候命令,侯蒙向他們說明:“你們都是一方的侯伯,無須讓獄吏侮辱你們,只管按實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結論還沒有報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說:“當年漢武帝殺了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免孟明;子玉自縊而死使晉侯高興,孔明去世使蜀國的地位變輕了。如今羌人殺了我們一個都護,卻使十八員將領因此而死,這是自己傷害自己的肢體,想要身體不得病,可能嗎?”皇帝醒悟了,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追究。
升任刑部尚書,又改任戶部尚書。近年來郊祀祭祀天地(都是)提前辦理,尚書常常執(zhí)掌此事。到這時,皇帝私下告訴他(這件事)。他回答說:“拿財貨討好皇帝而求取晉升,這不是我敢做的事。”(他的)母親去世,服喪結束,官復原職,于是共同執(zhí)掌樞密院。晉升尚書左丞、中書侍郎。在此之前,御史中丞蔡薿詆毀張商英辦私事很努力,(于是皇帝)有旨意命令朝臣在朝堂上議論(此事)。侯蒙說:“張商英雖然有罪,(但他是)宰相;蔡薿雖然是諫官,(但他是)侍從之臣。拿這件事來讓朝臣在朝堂上議論,豈不是有損國體嗎?”皇帝認為(他的意見)是對的。有一天,皇帝隨便地問:“蔡京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侯蒙)回答說:“假使蔡京能夠使自己的心術端正一些,即使古代的賢相也比不上他!”皇帝點頭,而且派人暗中偵察蔡京的所作所為。蔡京聽說以后就忌恨他。
大錢法有弊端,朝廷準備改十為三,主藏吏來報告說:“諸府都把大錢拿到市場購物,都懷疑法令會改變?!焙蠲烧f:“我們府里積錢有多少?”守藏吏回答說:“八千緡?!焙蠲珊鸬溃骸霸趺磿凶兏也恢赖哪??”第二天,詔令
宋史列傳第一百一十
…………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聲,急義好施,或一日揮千金。進士及第,調(diào)寶雞尉,知柏鄉(xiāng)縣。民訟皆決于庭,受罰者不怨。轉運使黃湜聞其名,將推轂之,召詣行臺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縣,閱理文書,欲翻致其罪;既而無一疵可指,始以賓禮見,曰:“君真能吏也?!甭手T使者合薦之。徙知襄邑縣,擢監(jiān)察御史,進殿中侍御史。
崇寧星變求言,蒙疏十事,曰去冗官,容諫臣,明嫡庶,別賢否,絕幸冀,戒濫恩,寬疲民,節(jié)妄費,戚里毋預事,閹寺毋假權?;兆诼牸{,有大用意。遷侍御史。
西將高永年死于羌,帝怒,親書五路將帥劉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既行,拜給事中。至秦,仲武等囚服聽命,蒙曉之曰:“君輩皆侯伯,無庸以獄吏辱君,第以實對?!卑肝瓷?,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漢武帝殺王恢,不如秦繆公赦孟明;子玉縊而晉侯喜,孔明亡而蜀國輕。今羌殺吾一都護,而使十八將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體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釋不問。
遷刑部尚書,改戶部。比歲郊祭先期告辦,尚書輒執(zhí)政。至是,帝密諭之。對曰:“以財利要君而進,非臣所敢?!蹦竼?,服除,歸故官,遂同知樞密院。進尚書左丞、中書侍郎。先是,御史中丞蔡薿詆張商英私事甚力,有旨令廷辨。蒙曰:“商英雖有罪,宰相也;蔡薿雖言官,從臣也。使之廷辨,豈不傷國體乎?”帝以為然。一日,帝從容問:“蔡京何如人?”對曰:“使京能正其心術,雖古賢相何以加?!钡垲h首,且使密伺京所為。京聞而銜之。
大錢法敝,朝廷議改十為三,主藏吏來告曰:“諸府悉輦大錢市物于肆,皆疑法當變?!泵稍唬骸拔岣e若干?”曰:“八千緡?!泵蛇吃唬骸鞍灿懈锒岵恢 泵魅?,制下。又嘗有幾事蒙獨受旨,京不知也;京偵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罷知亳州。旋加資政殿學士。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泵獤|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文穆。
一,為一堆女人和一個男人的事情,單獨設置了部門,美名其曰“敬事房”,所以每天晚上當差之人就會端著一個盤子,里面放著刻有各個妃嬪封號的牌子,若皇上無興致,就說聲“去”,這時敬事房的人子端著盤子就會退下。如果皇上翻了牌子,那就會通知該嬪妃做準備。
大圖模式
二,被翻了牌子的嬪妃,首先就得沐浴更衣,在這期間,嬤嬤就會給講規(guī)矩,然后就會被裹著抬走,直接抬上龍床。
大圖模式
三,在這之前,皇上就會先睡下,被子蓋得露出腳踝,妃子抬上去,妃子則從暴露在外的“龍爪”這頭匍匐鉆進大被,然后“與帝交焉”。
大圖模式
四,太監(jiān)在外等候,為防止皇帝縱欲過度,時間長了,留守太監(jiān)會喊一聲“是時候了”,如果皇帝正盡興,就會裝作沒有聽見,如果喊了三遍,皇帝也只能作罷,就這樣“止乎禮”!
大圖模式
五,太監(jiān)進來后,妃子必須面對皇帝,倒著爬出去,然后用被子裹上,倒著走出房門。大臣見完皇帝,都得倒行幾步,這叫“卻行”,更何況是妃嬪呢?
大圖模式
六,總管進來,會問皇上“留不留”,留什么?就是說讓不讓寵幸女子懷孕,“留”就這樣,順其自然不管了,“不留”,就得讓龍精排出體外。所以有沒有孩子,女人說了不算!
大圖模式
七,敬事房會記錄下來,這有什么用呢?《甄嬛傳》中沈眉莊被劉畚欺騙說是有孕,皇后就讓敬事房拿來記錄,核對一下,正是上次受寵幸時懷上的,所以這就是記錄的目的!
大圖模式
難道就沒有例外呢?有一個地方,祖制就沒有做這樣的規(guī)定,那便是——行宮?!墩鐙謧鳌分械恼鐙?,第一次就是在行宮,皇帝還讓人裝扮了洞房花燭,只有皇后才有的待遇,可見皇上是很喜歡甄嬛,但“自古皇帝多薄情”,最后他負了甄嬛,甄嬛也給他戴了綠帽子!
司寢嬤嬤如何教小主?古代皇宮內(nèi)管理嬪妃侍寢的叫敬事房,隸屬內(nèi)務府,其最重要的職責乃是管理帝后嬪妃的房事,所謂“專司皇帝交媾之事者也”。
嬪妃們的侍寢房事都歸敬事房太監(jiān)管理、記錄。嬪妃們的每一次侍寢,敬事房總管太監(jiān)都得記下年月日時,以備日后懷孕時核對驗證。古代嬪妃侍寢程序較為復雜。每日晚餐完畢,總管太監(jiān)就奉上一個大銀盤,里面盛了幾十塊綠牌子,每塊牌子上都寫著一個妃子的姓名。這天,皇帝若沒有性欲,便說聲“去”;有點意思,則拈出一塊牌子,翻過來,背面朝上,再放進盤里??偣苡涀∵@個牌子,出來后將牌子交給手下,一名專負責背妃子進寢宮并一直送到龍床上的太監(jiān)。屆時,皇帝睡覺了,則先上床,將被子蓋到踝關節(jié)處,腳露在外面;那太監(jiān)先已在妃子房中將其脫個精光,隨即裹上大披風,一直背到寢宮,再扯去披風,將妃子放在床上。妃子則從暴露在外的“龍爪”這頭匍匐鉆進大被,然后“與帝交焉”。
此時,太監(jiān)退出房外,和總管守候窗外,敬候事畢。為防止皇帝中馬上風而死,時間稍長,總管就得在外高唱:“是時候了?!比艋实叟d致高,裝聾作啞,則再喊一次?!叭缡钦呷保实劬筒荒茉偻涎?,而得“止乎禮”。
招呼太監(jiān)進房。太監(jiān)進去后,妃子必須面對皇帝,倒著爬出被子。君臣朝堂相見,臣子退下,是不能轉背而行、拿脊梁骨對著皇帝的,得面朝皇帝,往后挪步,這叫“卻行”?!俺兼备荒苣霉饧沽簩χ实?,所以只能這樣倒爬下床。太監(jiān)再次用披風裹著她,背到門外??偣茈S后進來,問:“留不留?”皇帝說留,就拿出小本本,記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妃;若說不留,總管就出來,找準妃子腰股之間某處穴位,微微揉之,“則龍精盡流出矣”,實施人工避孕。避孕倘不成功,就得補做人流手術,因為本子上沒有記錄的房事,做了也是白做。
古代皇宮內(nèi)管理嬪妃侍寢的叫敬事房,隸屬內(nèi)務府,其最重要的職責乃是管理帝后嬪妃的房事,所謂“專司皇帝交媾之事者也”。
嬪妃們的侍寢房事都歸敬事房太監(jiān)管理、記錄。嬪妃們的每一次侍寢,敬事房總管太監(jiān)都得記下年月日時,以備日后懷孕時核對驗證。古代嬪妃侍寢程序較為復雜。每日晚餐完畢,總管太監(jiān)就奉上一個大銀盤,里面盛了幾十塊綠牌子,每塊牌子上都寫著一個妃子的姓名。這天,皇帝若沒有性欲,便說聲“去”;有點意思,則拈出一塊牌子,翻過來,背面朝上,再放進盤里??偣苡涀∵@個牌子,出來后將牌子交給手下,一名專負責背妃子進寢宮并一直送到龍床上的太監(jiān)。屆時,皇帝睡覺了,則先上床,將被子蓋到踝關節(jié)處,腳露在外面;那太監(jiān)先已在妃子房中將其脫個精光,隨即裹上大披風,一直背到寢宮,再扯去披風,將妃子放在床上。妃子則從暴露在外的“龍爪”這頭匍匐鉆進大被,然后“與帝交焉”。
此時,太監(jiān)退出房外,和總管守候窗外,敬候事畢。為防止皇帝中馬上風而死,時間稍長,總管就得在外高唱:“是時候了?!比艋实叟d致高,裝聾作啞,則再喊一次?!叭缡钦呷保实劬筒荒茉偻涎?,而得“止乎禮”。
招呼太監(jiān)進房。太監(jiān)進去后,妃子必須面對皇帝,倒著爬出被子。君臣朝堂相見,臣子退下,是不能轉背而行、拿脊梁骨對著皇帝的,得面朝皇帝,往后挪步,這叫“卻行”。“臣妾”更不能拿光脊梁對著皇帝,所以只能這樣倒爬下床。太監(jiān)再次用披風裹著她,背到門外??偣茈S后進來,問:“留不留?”皇帝說留,就拿出小本本,記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妃;若說不留,總管就出來,找準妃子腰股之間某處穴位,微微揉之,“則龍精盡流出矣”,實施人工避孕。避孕倘不成功,就得補做人流手術,因為本子上沒有記錄的房事,做了也是白做。
是的。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覲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前去探視。
隋唐時期的官員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員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guī)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于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卻不斷下降。
擴展資料:
上朝時間:
清代皇帝常在北京城外的頤和園視朝,許多官員為了準時到達,必須半夜起床。如某次上朝要三點鐘出門,因為道路泥濘,抵達東安門時天已黎明,光緒帝先到中和殿看祝版,所謂看祝版就是提前看一些官員寫的文件,然后再召見官員。
也就是說,從家里趕到上朝地點,中間可能要走兩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然后還要在朝房等候許久,如果遇到冬季雪天,道路泥濘,在車中顛沛不止,加之缺乏取暖設備,還容易染上寒氣。
如果是趕去頤和園上朝,就要起得更早。在上朝和會客路途中由于時間充裕,官員可以在車中選讀一些書籍,有時兩天就可看完一本,可見在馬車顛簸中閱讀的時間不算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上朝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清朝官員上朝需凌晨三點出門 早朝完后可各自回家
不是跪著上朝,是跪著奏事,(上朝時首先會叩拜皇帝,然后皇上說起,就站立起來,下朝也是)
兩漢時官員上朝可以坐著奏事,到宋朝時官員須站著奏事,明清時期大臣奏事必須跪著。明清時有常朝和大朝。大朝都在太和殿,純?yōu)槎Y節(jié)慶賀而設。常朝的話,為處理日常政務而設。
《大明會典》記述:君臣議政之時,“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這段話的意思表明: 只要官員(所有,不論品級)向皇上奏事,都要跪著。奏完皇帝說起,才能起來?;实郯l(fā)布圣諭時,所有官員都要跪著聽?;实圪p賜大臣,大臣必須跪著收受賞賜,然后叩頭拜謝。
在非正式場合同樣行跪拜禮的只有明清。朱元璋發(fā)行了兩大“政策”:第一、他改變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在洪武年的四大案中,眾多文臣武將都因熬不過錦衣衛(wèi)的酷刑而屈打成招,被迫攀咬別人,以求解脫。第二,他使跪拜變得習以為常,任何場合,下官見上官要跪,官員見藩王要跪,任何人見皇帝都必須跪。
漢制,皇帝為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從之?!?康有為《康有為遺稿》。明朝也有跪禮,但是上朝是站立著的(剛上時的叩拜不算,因為每朝都是這樣的),袁宏道于明萬歷二十三年出任吳縣令,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吳令甚苦……苦膝欲穿,腰欲斷,項欲落,嗟呼,中郎一行作令,文雅都盡。 ”這就是說,不只巡撫、太守一級的官要跪,只要是上級,都要跪,否則不至于把膝蓋跪穿。袁宏道雖然讀書做了官,但他骨子里是個“性靈”文人,跪在地上迎接上官感到非常羞恥,所以說“文雅都盡”。
大臣上朝是要行叩拜大禮的,皇帝喊平身后按官階高低文東武西站立,有事需要呈奏的再行跪拜禮。一些地位高資格老功勞大的臣子也會得到免跪的榮耀。
不是,他們進來時見到皇帝需要叩拜,等皇帝說了眾卿平身后,他們就可以站起來了,一般分列兩隊前后站好,直到退朝時再叩拜皇帝,等皇帝走了,他們才起身退出皇宮。有些比較牛逼的大臣能享受些特殊待遇,比如明朝的張居正,他上朝時冬天腳下有暖腳的腳墊,夏天旁邊有人給扇扇子,但是好像沒聽說他能坐著。
是的,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的時代,大臣上朝必須行跪,而且要一直跪著,為此大臣們紛紛準備了一種特制的護膝,不然根本受不了。
夸父追日的故事-中國神話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地球有著自己存在的客觀規(guī)律,要想改變是不可能的。
據(jù)說“夸父”本是一個巨人族的名稱,從世系上看,夸父族人原本是大神后土傳下的子孫,住在遙遠北方一座名叫“成都載天”的大山上。他們個個都是身材高大、力大無比的巨人,耳朵上掛著兩條黃蛇,手中握著兩條黃蛇??礃幼雍芸膳拢鋵嵥麄冃郧闇仨樕屏?,都為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奮努力。
北方天氣寒冷,冬季漫長,夏季雖暖但卻很短,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山頭的積雪還沒有溶化,又匆匆從西邊落下去了??涓缸宓娜讼耄悄馨烟栕坊貋?,讓它永久高懸在成都載天的上空,不斷地給大地光和熱,那該多好啊!于是他們從本族中推選出一名英雄,去追趕太陽,他的名字就叫“夸父”。
夸父被推選出來,心中十分高興,他決心不辜負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陽賽跑,把它追回來,讓寒冷的北方和江南一樣溫暖。于是他跨出大步,風馳電掣般朝西方追去,轉眼就是幾千幾萬里。他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陽落山的地方,那一輪又紅又大的火球就展現(xiàn)在夸父的眼前,他是多么地激動、多么地興奮,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雙巨臂,把太陽捉住帶回去。可是他已經(jīng)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他口渴難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黃河、渭河里的水。兩條河的水頃刻間就喝干了,還是沒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澤里的水,但他還沒到達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雖然夸父失敗了,但他的這種精神、這種毅力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并且激勵著許多有志之士不斷進取。
夸父追日的目的真的能夠達到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他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本身是不能發(fā)光的,必須借助于太陽的光和熱來哺育其上的生命。地球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就是白天,背離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加上地球自西向東自轉,這就使白天和黑夜不斷更替,因此也就會看到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西邊落下??涓缚吹降奶栁餍?,實際上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另外,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在繞太陽公轉,并且地軸和公轉軌道之間存在著66.5°的夾角。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不變,這樣就使太陽直射點只能在南、北緯23.5°之間移動,結果使地球表面的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出現(xiàn)差別。所以在地球表面,緯度越高,氣溫越低,也就是說北方要比江南寒冷。因此,即使夸父跑得再快,再力大無比,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經(jīng)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起愚公的故事,堅信只要像愚公一樣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60年轉瞬即逝。今天,我國經(jīng)濟形勢和發(fā)展任務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時代還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嗎?
按照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待愚公,也許有人會這樣想:
他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guī)卓诒成闲欣睿^大山,走不多遠,就可以到達洛陽、鄭州、西安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鬧,還可以定居在華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莊;
他為什么不找領導解決呢?兩座大山,擋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鄉(xiāng)長匯報,還可以找縣長匯報。如能爭取到國家立項撥款,還可包下一段工程……
也有人說,這樣一來,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學習的榜樣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當代仍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主動挖山”的精神。在我們的面前,還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區(qū)、基層單位和工作較艱苦的行業(yè),都需要有人去“挖”?,F(xiàn)在,很多大學畢業(yè)生主動做當代“愚公”:他們也知道大城市里經(jīng)濟待遇高,生活條件好,但還是義無反顧地奔向基層,奔向西部,奔向艱苦的地方。因為他們明白,“搬家”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卻改變不了艱苦地區(qū)的落后面貌。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許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給領導,推給集體,留給后人。誰也不會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愚公沒有這樣做,他說:“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并在統(tǒng)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馬上付諸行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不斷挖山”的精神。一個人搬掉一塊石頭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搬石頭,子子孫孫永遠搬石頭。在挖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吃飯問題、穿衣問題、工具問題、傷病問題、有人說閑話的問題、做了驚天動地的好事卻沒有得到獎勵的問題等等??墒菬o論遇到什么問題,愚公都沒有動搖,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實干。信仰正確、信念堅定、信心充足,才會為偉大的事業(yè)奮斗終身。事業(yè)的成功與實干密不可分。我們今天學習《愚公移山》,就應該像愚公一樣直面困難,求真務實,埋頭苦干。有了這樣一股勁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干不成的事業(yè)。
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來自山海經(jīng)。
射陽東邊緊靠黃海,這塊神奇的土地每天都在向大海拓展,如同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一年下來就能長出幾千畝甚至上萬畝。那么。這塊土地為什么會長呢?傳說這是精衛(wèi)填海的結果。
精衛(wèi)是一種小鳥,長著花腦袋、白嘴殼、紅足爪,形狀有點像烏鴉,住在北方的發(fā)鳩山上。發(fā)鳩山是一座很高很大的山,山上有很多的石子和樹枝。精衛(wèi)鳥經(jīng)常從發(fā)鳩山上銜起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截小樹枝,展翅高飛到東海,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飛翔,將石子或樹枝從高空投下來,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獰笑著嘲諷精衛(wèi):“哼,你這小小的鳥兒,就算忙上千年萬年萬萬年,也別想把我填平!”
精衛(wèi)則在高空堅定地答復大海:“我就是干到世界末日,也要把你填平!”
“你為什么這樣恨我呢?”
“因為你奪去我年輕的生命,將來還會有許多年輕的生命被你無故奪去?!?br />
這是怎么回事?精衛(wèi)的生命是怎樣被大海奪去的呢?
原來,精衛(wèi)的前身叫做女娃,是太陽神炎帝的女兒。有一天,女娃駕著一只小船,到東海云游玩。不幸的是,海上起了惡浪,惡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被淹死了。
女娃死后,她的靈魂就變成了一只小鳥,這只小鳥就叫精衛(wèi)。為了不讓大海再奪去其他無辜的生命,精衛(wèi)就發(fā)誓把大海填平。但是一只小鳥的力量畢竟有限,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精衛(wèi)就和海燕結成配偶,繁衍后代,讓自己的精神世世代代流傳下去,以繼續(xù)填海的事業(yè),直到把大海填平為止。精衛(wèi)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衛(wèi),雄的就像海燕。
精衛(wèi)填海的事驚動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衛(wèi)的精神,于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沖進大海,把海水都攪黃了。于是,人們把東海北部發(fā)黃的海域叫做“黃海”。
共工降下洪水,也為天下帶來災難。這就發(fā)生了鯀和禹治水的故事。這是后話。
當大海發(fā)覺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險時,趕緊采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邊,泥沙在岸邊沉淀下來,就形成了海涂。海涂厚了、大了,人們就把它匡圍起來,改造成良田。
人們忘不了這片土地是精衛(wèi)填海而來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要愛鳥、護鳥,學習精衛(wèi)精神,矢志不渝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奮力拼搏。
炎帝作歌曰:
精衛(wèi)鳴兮,天地動容!
山木翠兮,人為魚蟲!
嬌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
海何以不平兮,波濤洶涌!
愿子孫后代兮,勿入海中!
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陸為榮!
“臥薪嘗膽”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nèi)懸一苦膽出人、坐臥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jīng)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于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但是,臥薪嘗膽的典故始于何時?據(jù)有關吳越史料的書籍,戰(zhàn)國時期的《左傳》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踐和昊王夫差的詳細記載,而沒有勾踐臥薪嘗膽之記錄。另一戰(zhàn)國時的著作《國語》中,也無勾踐臥薪嘗膽之說。
至東漢期間,《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踐歸國外傳”中,有勾踐“懸膽于戶,出人嘗之,不絕于口”之句,而無“臥薪”之說。
“臥薪嘗膽”作為成語,最早見于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著的《擬孫權答曹操書》游戲性的書信體裁文中,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之時,曾經(jīng)“臥薪嘗膽”,但這與勾踐毫無關系。到了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記》書中,曾有吳王夫差“坐薪嘗膽”,但只是“坐薪”,不是“臥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踐”。到了明代,張博在《春秋列國論》書中,也是“夫差即位,臥薪嘗膽”,雖有“臥薪嘗膽”,但亦是指夫差。后來,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黃震的《古今記要》、《黃氏日抄》兩書中,才開始有勾踐“臥薪嘗膽”之說。明末,梁辰魚所著《浣沙記》劇本中,將勾踐“臥薪嘗膽”作為傳奇,加以渲染。馮夢龍也在《東周列國志》中多次講到勾踐“臥薪嘗膽”之事。清初,吳乘權編的《綱鑒易知錄》,亦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嘗膽”之句。從此,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故事,就愈傳愈廣,成為我國的成語典故了。
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里人。他出身農(nóng)民,少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游說術多年。后辭別老師,下山求取功名。 蘇秦先回到洛陽家中,變賣家產(chǎn),然后周游列國,向各國國君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無一個國君欣賞他,蘇秦只好垂頭喪氣,穿著舊衣破鞋回到洛陽。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jīng)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fā)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fā)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出 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zhàn)。韓信以前臨大敵,后無退路的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示 例 我軍下定了~的決心,終于殺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背水一戰(zhàn)”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戰(zhàn),沒有退路。比喻決一死戰(zhàn)。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zhàn),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fā)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zhàn)。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xiàn)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zhàn)”,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哺有“決戰(zhàn)”性質的行動。
解 釋 比喻死守狹隘經(jīng)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br />
用 法 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豈是良圖?”
近義詞 刻舟求劍、墨守成規(guī)
反義詞 通達權變
燈 謎 柳
典 故
宋國有個農(nóng)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nóng)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nóng)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農(nóng)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提示]
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xiàn)象。宋國那個農(nóng)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必然現(xiàn)象,最后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刻舟求劍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 釋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知變通。
出 處 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團結前進》:“來考察我們過去用慣了的文藝理論,而不能~?!?br />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guī)
反義詞 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
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