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欧美视频一区亚洲不要,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久久综合久久首页

          更三高考訂閱頁

          被京都人譽為“涼州三明”,曾舉薦董卓的漢末平羌名將段颎,能否入列民族英雄?

          Ai高考 · 古代歷史
          2022-03-05
          更三高考院校庫

          在歷史上,由人入神享受祭祀的人并不多。建中三年(782),大書法家、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64人,漢末段颎入列;宣和五年(1123),宋室依唐代慣例設廟,段颎名列72位之一。300多年,也僅增加了8位大神人選,可見難度之高。

          在讀歷史時,我們有一個往往非常犯難的站隊問題,即面對王朝更替“天平”的支點,假如你是那根稻草,在王朝性命攸關時刻,你會加在哪端,從而導致左傾或者右傾?當然,還有一個問題,是你是那根稻草之外,還有一個看見你是那根稻草的那個人,他怎么看待你和你的選擇?階段選擇和終極選擇的依據(jù)是什么?是出于利益還是出于人性?

          一個民族如果英雄太多,也并不是一件值得稱賀的事情;因為英雄的背后就是一段難堪或屈辱的歷史。歷史上的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往往是以悲劇收場的,才立得住;如若強勢,不但不會被左傾后人銘記,還可能會被冠以“劊子手”的稱號(當然還要分清一個所謂的大盜不盜的道理,能否以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分野)。上數(shù)北宋岳飛、南宋文天祥,下數(shù)明代袁崇煥;往遠了數(shù),還有西漢衛(wèi)青、霍去病。那么東漢呢?

          東漢后期,平羌名將段颎以飲鴆悲劇下場,與北宋岳飛的“莫須有”罪名可比,其事跡卻不被后人廣泛認可,天平另一端左傾的甚至罵他屠夫?!抖热龂穼W學歷史,在這里談談“時勢造英雄”。

          漢末的時勢就是內憂外患,東漢王朝的崩塌幾乎是無可挽回的了。從根本上說,內憂(皇帝反復年幼,導致外戚、宦官反復專權)仍然是主要原因,而外患不斷在反復推動這一歷史進程。所謂外患,包括天災人禍。

          東漢自然災害的頻發(fā)程度多到讓人目不暇接。眼下雖類型、危害程度導致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一,但在王朝持續(xù)的196年間高達372次(主要據(jù)《后漢書》,水災74次,旱災75次,震災76次,蟲災50次,疫災33,風災22次,雹災27次,寒凍災9次,雪災4次,霜災2次;還有一組數(shù)據(jù)是合計301次,日食86次,地震59次,水災84次,旱災/蝗災69次)。那時候,人的思想還沒有搞出非常復雜的道路,尚處在萌芽狀態(tài),尚未脫離自然,主流是認為“天人合一”的,所以各司其職的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也需各負其責(三罷三公:日食類,罷太尉;地震類,罷司空;災害類,罷司徒。由此《后漢書》記,東漢三公走馬燈似的更換)?,F(xiàn)代科學認為,東漢自然災害與太陽活動有關(與三公的德行無關)。其天象背景是公元一世紀中葉至二世紀中葉的太陽黑子極小期(公元前649年之后的1800余年間的最小位)。這么說,天災是難以避免的,現(xiàn)在也是如此。人禍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是作出來的。有的是一個人,有的則是二個或更多的人(個也可以理解為群)。

          當時的人禍,最大的就是羌漢戰(zhàn)爭,或稱“羌患”。西漢的羌漢戰(zhàn)爭規(guī)模小、持續(xù)短且次數(shù)少;而東漢則沖突不斷,其中最大的五次發(fā)生在章帝-和帝期(77-101),安帝期(107-118),順帝-沖帝期(139-145),桓帝-靈帝期(159-169)及靈帝-獻帝期(184-214)。羌漢戰(zhàn)爭的不可避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據(jù)竺可楨(1970)研究,5000年來,人類經(jīng)歷了4個冷期與4個暖期,交替進行;東漢則處于第二個冷期的前端,氣溫開始快速下降。由于羌人主要分布在涼州,特別是河湟谷地一帶;在自然災害頻發(fā)的情況下,河西走廊一帶的農業(yè)較為發(fā)達,無疑成為游牧者的掠食區(qū)。其二,涼州處于羌漢交融的緩沖地帶,戰(zhàn)略位置重要。虞詡上策曾論及“三輔”形勢,而且扶風、京兆的關東勢力僅次于龍興的南陽郡,在朝廷中有話語權的人不少;王符也說“地無邊,無邊亡國”。第三,羌人口呈增加趨勢,其與漢人口銳減相比可能造成內心膨脹。而且,從東漢政府對待羌患的態(tài)度和手段的變化,可推測兩點,一是弱化后的政府做事不在從容,從“徙邊”走向了征討;二是利用涼州土著勢力,走“以夷制夷”策略。這一背景,羌人內徙與漢人重返河湟的單一碰撞,是“涼州三明”走上漢末平羌軍事舞臺的根本原因。

          京城人稱呼的“涼州三明”是皇甫規(guī)、張奐和段颎,三人都是涼州人,其字分別為威明、然明和紀明。在平羌過程中,皇甫規(guī)先后任度遼將軍、使匈奴中郎將和護羌校尉;張奐任過使匈奴中郎將、度遼將軍,兩人都走溫和的“審策”路線。段颎曾兩任護羌校尉(159-161、164-168),則走“肆武”的平羌路線。

          護羌校尉是東漢政府為了管理羌族事務而特設的官職,秩比二千石,略低于郡守。據(jù)統(tǒng)計,東漢護羌校尉任職者先后為36人次;段颎在《后漢書/恒靈帝紀》記載中,先后出場17次,大多以護羌校尉身份。

          1鎮(zhèn)壓暴亂封侯

          段颎是甘肅武威人,生年不詳。像是西凉晚輩董卓的模板,小時候習騎射,尚武俠,輕財物;稍長點,又喜古學。由此,舉孝廉,最初入職是管理皇陵,先后任憲陵(順帝劉保陵,洛陽三十里鋪)園丞、陽陵(景帝劉啟陵,咸陽正陽鎮(zhèn))令;然后,外升遼東屬國都尉(轄6縣的地方大員,同郡太守一職;遼寧義縣),處理鮮卑事務。有一次,段颎謊接璽書,退兵設伏,大敗了鮮卑人;卻因之獲矯詔重罪,戍邊;刑滿后復出,拜議郎(秩六百石,與“令”同級;算是降了。此后的180年,25歲的曹操因事被免,也是以“明古學”復征為議郎的)。

          154年冬天,太山、瑯琊郡3萬多人造反;至156年秋,屢犯青州兗州徐州。恒帝無奈,下詔選文武人才;司徒尹頌舉薦段颎,拜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段颎由此進入行伍帶兵,斬了東郭竇、公孫舉以下萬余人,封列侯,賜錢五十萬。

          2平羌“谷靜山空”

          羌分東西,東羌為徙居內地與漢人錯居雜處的羌人;西羌則分布在甘肅、青海一帶。159年,段颎由中郎將遷護羌校尉。

          段颎大破西羌,以兵窮追。七戰(zhàn)羅列如下:160年1月,燒當、燒何、當煎等八羌侵擾隴西(甘肅臨洮)、金城(青海民和),段颎出湟谷、南渡黃河(士官田晏、夏育等懸索過河,情似“飛奪瀘定橋”),在羅亭(青?;。┐笃浦?;160年3月,燒何羌侵張掖,段颎“下馬大戰(zhàn)”,“刀折矢盡”,“晝夜相攻,割肉食雪”,急追40多天,出塞2000多里,直至黃河源頭的積石山(青海阿尼瑪卿山),大破之;161年1月,勒姐、零吾羌圍困允街(甘肅永登),段颎擊破之。其時,涼州刺史郭閎爭功,段颎被誣獲罪,罰做苦工;后被吏民請愿赦出,又拜了議郎,再升任并州刺史(161年,并州刺史段颎曾舉薦同鄉(xiāng)董卓(時在涼州平羌);后入京又與宦黨合污,說明段颎是識人不明的)。163年冬,復拜護羌校尉。約164年12月,段颎擊當煎羌,破之;165年3月?lián)?b>罕姐/或勒姐羌,破之;165年7月,在湟中(西寧)轉敗為勝,大破當煎羌。當年戰(zhàn)爭最為殘酷,自春至秋,無日不戰(zhàn)。167年2月,當煎羌侵武威,段颎追至武威郡鸞鳥縣(武威南),大破之。西羌平定,統(tǒng)計“斬首二萬三千級,獲生口數(shù)萬人,馬牛羊八百萬頭,降者萬余落”;段颎封都鄉(xiāng)侯。

          段颎上策“白刃加頸”鐵血手段,擊滅東羌,原因是此前兩次用了21年時間,花了320多億,沒有解決平羌根本問題。168年2月發(fā)兵,3月在逢義山(寧夏固原)遇先零羌,段颎排兵布陣,大呼:“我們去家?guī)浊Ю?,進則事成,走必盡死。讓我們?yōu)楣γΠ伞?。此?zhàn)大捷,段颎因戰(zhàn)功升破羌將軍。8月,段颎出橋門(黃帝陵橋山的門戶),至走馬水(黃河支流無定河的支流,子州淮寧河),一天一夜急行軍200多里,清晨在奢延澤(內蒙鄂托克前旗城川)追上先零羌,破之;余羌逃往落川(陜西吳起),段颎令騎司馬田晏、假司馬夏育東西包抄,又破之;追至令鮮水(陜西定邊),奪水;又追至靈武谷(寧夏寧武,一說在銀川西北),段颎與將士同甘共苦,且披甲執(zhí)銳,身先士卒;三天三夜,軍士腳底板打了厚厚的老繭,又急追至涇陽(甘肅平?jīng)觯S嗲?000多人向西南方向散入漢陽(涼州漢陽郡,治所在甘肅甘谷)山谷之中。

          169年8月,段颎兵至凡亭山(平?jīng)鑫鞅?,派田晏、夏育出擊,與羌殊死大戰(zhàn);羌潰奔至射虎谷(甘肅天水西南)。此役,段颎決心一舉滅羌。他派人在谷西南設置40里長、20步寬的木柵欄遮擋;派田晏、夏育上西山(旋帽梁),張愷登東山(張家坪,據(jù)說62年后的231年,諸葛亮第4次北伐退兵,魏將張郃窮追,在此中箭殞命),自己親率步騎,縱兵擊羌;追羌至上、下門山中,處處破之。

          東羌平定,段颎“凡百八十戰(zhàn),斬三萬八千六百余級,獲牛馬羊驢騾駱駝四十二萬七千五百余頭,”共計花費44億,軍士亡者400余人(以一當百的比例,戰(zhàn)神級);獲封新豐縣侯。

          3站隊晚節(jié)不保

          170年春天,段颎班師凱旋回京,先后任侍中,調任執(zhí)金吾、河南尹;因恒帝馮貴人墓被盜污尸(《搜神記》/卷15),獲罪降為諫議大夫;后又升任司隸校尉(衛(wèi)戍區(qū)長官)。172年9-10月,下令逮捕太學生1000余人(算是鎮(zhèn)壓學生運動的先驅?);依附宦官,與中常侍王甫結黨。173年6月升太尉,174年1月因病免官;后又任司隸校尉。幾年后,轉任潁川太守,被征授太中大夫。179年5月14日,段颎再任太尉;5月23日,日食;太尉段颎因日食上書,自我彈劾;后有司檢舉,詔命送審。時任司隸校尉陽球上奏誅殺王甫,牽連到段颎。179年5月30日,段颎在獄中受詰,飲鴆自殺了。

          小結:“涼州三明”威震邊陲,先后班師回朝,但結局卻各各不同,令人有思。其一,官僚抱團以文化區(qū)分社會階層,勝于以地域區(qū)分?;矢σ?guī)、張奐雖生于涼州,但世代官宦、儒學傳家,是不可多得的人物;在官場斗爭中,自然站在士人行列。166年,黨錮之禍,皇甫規(guī)上書連坐,朝廷不予責問。168年,張奐率部分五營士迫大將軍竇武自殺,陳蕃被殺,是受了宦官曹節(jié)蒙蔽所致。此后兩人均選擇退出官場,閉門教書育人,得以善終。172年,段颎與中常侍王甫結黨,識人不明,曲意宦官,可能與其出身卑微、讀書少有關。其二,“涼州三明”雖站隊或站位選擇不同,但在交出軍權后,都是把自己的命運拱手交給了別人。在段颎被殺的10年后,即189年,曾在161年被段颎舉薦,也曾在167年跟隨張奐出生入死平羌的另一位涼州籍將軍——董卓,卻以另類的方式登上了京都政治大舞臺,也走上了與“涼州三明”截然不同的反面人生道路。

          2022高考備考攻略

          高考資訊推薦

          古代歷史

          更三高考中國古代歷史頻道,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中國古代歷史 ... [進入專欄]

          報考信息

          動態(tài)簡章計劃錄取分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