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時代
臨時政府正式遷京后,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nèi)鎮(zhèn)壓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二次革命”發(fā)生了。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力量強大,“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zhèn)壓“二次革命”后,開始了復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討袁,護國運動爆發(fā),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
袁世凱死后,中國出現(xiàn)了軍閥割據(jù)的局面。徐州軍閥張勛以調(diào)?!案褐疇帯睘槊M北京擁戴溥儀復辟,但復辟丑劇只持續(xù)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zhí)政后,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
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tǒng)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fā)展。
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后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后,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tǒng)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jù)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勢力分布:
1、直系軍閥:分布在黃河、長江中下流域及直隸,頭目是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靠山是美國、英國。
2、皖系軍閥:分布在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陜西,頭目是段祺瑞,徐樹錚,靳云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靠山是日本。
3、奉系軍閥:分布在奉天、黑龍江、吉林,頭目是張作霖、張學良,靠山是日本。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