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
民國肇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fā)動成功武昌起義,并在隨后的兩個多月
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yīng)。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yè)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內(nèi)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tǒng)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后發(fā)布退位詔書,“將統(tǒng)治權(quán)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
1912年4月孫中山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tǒng),首都遷至北京;此后至1928年間稱為“北洋時期”,該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稱為“北洋政府”。代表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巴黎和會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時期的中華民國國旗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國歌為取自尚書大傳虞舜篇的《卿云歌》,其中名句:“日月光華,旦復(fù)旦兮”。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