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自愿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1.知青,是指我國20世紀60年代中和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在中學畢業(yè)被分配到農村“上山下鄉(xiāng)”、“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學生,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特殊現象。期間,城鎮(zhèn)、大、中城市的青年學生,被分配到邊疆各省(區(qū))的生產建設兵團、國營農場和農村。
2.知青,由于他們多數來自于大、中城市和內地,并具有一定的文化,他們的到來,既為農村帶來先進文化和城市文明,又為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增添了生力軍,還為加強邊疆與內地的聯系與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知青思想活躍,工作勤奮,學習刻苦,思維敏捷,善于吸收知識營養(yǎng),敢想、敢說、敢干,充滿了青春活力,與邊疆各族人民以及農墾職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經過艱苦的磨煉,他們中有一大批在鍛煉中迅速成長,這一時期,廣大知青在農村期間,以滿腔的青春熱血,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創(chuàng)立了帶有特定歷史條件特征的“知青文化”。
4.“知青文化”不同時期主流特征:1.以“老三屆”為主要代表2.以回憶錄為主要題材3.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社會性4.具有建設性,體現的是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價值5.溫馨、理性。
知青年代
早期知青
自1955年報載河南省郟縣大李莊鄉(xiāng)的一批中學畢業(yè)生回鄉(xiāng)參加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到1960年,知識青年下鄉(xiāng)處于試驗階段,規(guī)模很小。那時候的知青基本是指原為農村戶口畢業(yè)后又回到農村,稱之為“早期知青”,或者稱“返鄉(xiāng)知識青年”,“早期知青”也有城市批量有組織的支邊知青。
前老三屆
1964年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以后,中央成立了“知識青年下鄉(xiāng)指導小組”和安置辦,各地區(qū)也成立了安置知青下鄉(xiāng)的專門辦事機構。在此之前,已經有六一、六三年兩屆人數比較集中的畢業(yè)生奔赴農場農村,連同后來的六五屆下鄉(xiāng)知青,被稱之為“前老三屆”上山下鄉(xiāng)知青。
其他
“老三屆”(1966-1968年),“新五屆”(1969-1973年),以及“后五屆”(1974-1978年)知青。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