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例如吳均的“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而古詩中也有用“高樹”的,如曹植的“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墒恰案邩涠啾L”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擔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葉子越多,感情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豈不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又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半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有著一般“木頭”“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具有繁茂的枝葉,與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這是“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的地方,也正因為此 “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多帶來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不但讓我們?nèi)菀紫肫饦涓?,而且還會帶來它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與葉還是比較相近的;而“木”呢,它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螫個疏朗的清秋氣息?!把U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窣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 “木葉”的干燥之感,也就缺少飄零之意。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更顯空闊,它連“葉”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然“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
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和“高樹多悲風"的“樹”的“飽滿”形象不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的 “木”具備秋風落葉的形象,詩句意境更加空闊清冷。
B.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能認識并交織組合語言形象中潛在的力量,形成豐富多彩的詩歌語言,能夠說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藝術特征。
C.相較于“樹”暗示的顏色而言,“木”就顯得有些枯黃和干燥,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這個特點,能給人帶來疏朗的秋天的氣息。D.“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的“落葉”形象和“木葉”不同,它沒有干燥、微黃、疏朗的秋季的特點,它飽含著水分且較繁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 “木”仿佛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點;而“樹”則沒有,它具有繁茂的枝葉, 與“葉”都帶濃陰的聯(lián)想。
B.“木”的背后有著“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是“木”的暗示性所在,在此影響下,“木”很難讓我們想到葉子。
C.“木葉”的形象如此生動,是因為它帶有較強的暗示性;視覺上,它是微黃的而不是碧綠的;觸覺上,它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D.無干燥之感的“黃葉”不具有飄零的意思,所以“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的“黃葉”就沒有“木葉”給人的疏朗、飄零之感。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概括及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自屈原把“木”準確用在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中,“木”似乎就帶有一層濃厚的秋意,如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就能傳達出蕭瑟、凄涼的秋意。
B.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是“木”在中國古詩中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的主要原因。除“木”字外,古詩中“月” “水” “柳”等也具有暗示性。
C.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木葉”很常見,但少有“樹葉”這個詞匯,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樹”“葉” 二字意蘊較相一致,連用起來便使語言顯得重復啰嗦。
D.“木葉”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是疏朗與綿密交織而成的一個迢遠情深的美麗形象,就空闊疏朗之意的傳達上,“落木”遠遠不及“木葉”。
二、古代詩文閱讀(39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音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靦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比M及溜,而后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被锥鴮υ唬骸叭苏l無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庇|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斗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笔持?,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笔贡M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眴柶涿?,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币允居诔P釉唬骸安蝗?。”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p>
(節(jié)選自《晉靈公不君》)
4.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諫而不入 入:被接納 B.宣子驟諫 驟:多次
C.提彌明死之 死:為......死 D.食之,舍其半 食:吃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①厚斂以雕墻 ②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B.①坐而假寐 ②吾嘗跂而望矣
C.①莫之繼也 ②均之二策
D.①趙穿攻靈公于桃園 ②不拘于時,學于余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盾不忘恭敬。鉏麑受晉靈公之命暗殺趙盾。趙盾清早已穿戴整齊準備上朝,由于時間還早,端坐著打瞌睡。鉏麑認為趙盾不忘記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趙盾忠君愛國。晉靈公因廚子沒有把熊掌燉熟,就殺死他,把尸體裝在草筐里,命婦女用車裝著尸體經(jīng)過朝堂。趙盾知道后為此事憂慮,隨后打算進諫。
C.趙盾體恤下請。趙盾在被晉靈公追殺途中,看到靈輒餓病了,就給他吃的;聽說他要省下食物給他的母親,就專門為她準備了一筐飯和肉,放在袋子里。
D.趙盾深明大義。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記載史事的原則是直言不諱。雖然是趙穿殺死了晉靈公,但趙盾仍然能夠充分尊重史官的記載而接受弒君的惡名。
(二)古代詩歌閱讀(10分)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8?9題。
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的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呑聲躑躅不土言。
8.下面對這首詩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的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4分)
A.本詩開頭兩句中,作者恰當?shù)剡\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會生活中有著不同地位的人。
B.本詩三、四兩句以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xiàn)象,并表明據(jù)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中求解脫的渴望。
C.詩人一直在直接訴說自己的悲哀,胸中他積的塊壘無法借酒澆除,便著筆于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
D.詩的結尾寫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沒有感情,心中的憤懣似乎到了隨時都會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邊卻突然被克制住了。
E.作者從普通自然現(xiàn)象頓悟出了與之相類似的某種人生哲理,全詩托物寓意,突顯出含蓄不露、蘊籍深厚的藝術效果。
9.清代沈德潛評價此詩說:“妙在不曾說破?!边@首詩表達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請結合詩句加以分析。(6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1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1分)
橋邊的老人
[美國]海明威
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盡是塵土。河上搭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涌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幫著推動輪輻。卡車嘎嘎地駛上斜坡就開遠了,把一切拋在后面,而農(nóng)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土中躑躅著。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
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完成任務后,我又從橋上回到原處。這時車輛已經(jīng)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個老人還在原處。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彼f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著他滿是灰塵的黑衣服、盡是塵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鋼絲邊眼鏡,問道:“什么動物?”
“各種各樣?!彼麚u著頭說,“唉,只得把它們撇下了?!?/p>
我凝視著浮橋,眺望充滿非洲色彩的埃布羅河①三角洲地區(qū),尋思究竟要過多久才能看到敵人,同時一直傾聽著,期待第一陣響聲。它將是一個信號,表示那神秘莫測的遭遇戰(zhàn)即將爆發(fā),而老人始終坐在那里。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p>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態(tài)度怎樣?”我問。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說,“我七十六歲了。我已經(jīng)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動了?!?/p>
“這兒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說,“如果你勉強還走得動,那邊通向托爾托薩②的岔路上有卡車。”
“我要待一會,然后再走,”他說,“卡車往哪兒開?”“巴塞羅那?!蔽腋嬖V他。
“那邊我沒有熟人,”他說,“不過我還是非常感謝你?!?/p>
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著我,過了一會又開口,為了要別人分擔他的憂慮,“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墒牵硗鈳字荒?,你說它們會怎么樣?”
“噢,它們大概挨得過的。”
“你這樣想嗎?”
“當然?!蔽疫呎f邊注視著遠處的河岸,那里已經(jīng)看不見大車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么辦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為要開炮了?!?/p>
“鴿籠沒鎖上吧?”我問。“沒有。”“那它們會飛出去的?!?/p>
“嗯,當然會飛??墒巧窖蚰?唉,不想也罷?!彼f。
“要是你歇夠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來,走走看?!?/p>
“謝謝你?!彼f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彼救坏卣f,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p>
對他毫無辦法。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墒翘焐幊?,烏云密布,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這一點,再加上貓會照顧自己,或許就是這位老人僅有的幸運吧。
(1)下列對選文內(nèi)容的分折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盡管文中的“議論和流露感情,但是通過與老人的談話以及他催促老人離開等細節(jié)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厭惡戰(zhàn)爭。
B.從“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的對話中可以看出,老人難以動身的原因在于體力不支、對家園的留戀和對未來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C.老人最后說“我只是娃在照看動物”,“只是” 二字交織著一種既“怨” 又 “冤”的情感:我招惹誰了?我們招惹誰了?為什么要毀了這—切?
D.旨在反映戰(zhàn)爭的罪惡,既有戰(zhàn)爭場面的正面描寫,又通過一個年老孤苦的老人流離失所、外出逃難的遭遇側面反映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老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3)小說開頭寫車隊人流涌過橋上的畫面和孤零零坐在河畔的老人,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4)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論”:“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讀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雖然沒有寫出,卻能為讀者感受到?!痹嚱Y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第Ⅱ卷 表達題
四、語言文字運用(21分)
12.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讀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踰矩(jǔ) 傭金(yòng) 犄角(jī) 屬文之士 (zhǔ)
B.齷齪(chuò) 舛漏(chuǎn) 攢射 (cuán) 鮮克有終(xiān)
C.胳臂(bei) 佇立(chù) 繾綣(quǎn) 渾身解數(shù) (xiè)
D.勖勉(xù) 著陸(zhuo) 圈養(yǎng)(juàn) 混水摸魚(hùn)
13.下列各組詞語士,沒有錯別字的一項垃(3分)
A.合龍 賁發(fā) 卷迭浩繁 義憤填膺 B.宿怨 熟習 力能扛鼎 隕身不恤
C.歉收 盤桓 莫名其妙 紆尊降貴 D.緣份 安詳 不偏不倚 股肱之臣
1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使用,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作為全世界首個將馬作為主角的舞臺大秀, (Cavalia- 舞馬)第三季首場依舊不負眾望,人馬共舞的完美配合真是美輪美奐。
②卡爾維諾的小說結構完整嚴謹,增一分則太密,減一分則太疏,像一塊晶瑩剔透、渾然成體的水晶,無需裝飾而又堅不可破。
③在雄安生活了一輩子的老王對農(nóng)民的安土重遷有著深刻的理解,當家鄉(xiāng)稱為雄安核心區(qū)后,他認為新區(qū)成立要先解決農(nóng)民的后顧之憂。
④我國學富五車的國學著作,雖然是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不科學的成分,所以我們在閱讀時要仔細甄別和挑選。
⑤有人陶醉于泱泱大國的傳統(tǒng)文明之中,孤芳自賞;也有人欽羨于西方文明的強勢,妄自尊大,鄙視傳統(tǒng)文明,甚至還有人主張全盤西化。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l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A. 卡爾維諾的《我們的祖先》采用比較傳統(tǒng)的寫作方法,從不同層次含蓄而又幽默地揭露了現(xiàn)代人實現(xiàn)自我和向往自我解放的心態(tài)。
B. 經(jīng)世致用之學提倡當前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實際問題,常要求把社會實踐與經(jīng)術研究聯(lián)系起來并從中提出解決重大問題的方案。
C.當我們接受異質文化的時候,應該先收拾好自己的主體文化,打點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D.在21歲時就提出了“我手寫我口”文學主張的黃遵憲,多年的外交官生涯充分開闊了他的眼界,積極投身救亡圖存的維新運動。
16. 下列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包括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范曄的《后漢書》B.
C.“表字”又稱字,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是古時男子20歲時父母或師長為其所取的別名或女子許嫁時所取的字。
D. “朔望晦”指月亮從虧到盈再到虧的三種自然狀態(tài)和對應的日期,其中“朔”“望”“晦”分別指農(nóng)歷每月初一、每月十五月圓之日和每月最后一天。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木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包容他人,生活才會變得安靜。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① ,價值觀的差異需要我們多些理解包容,少些爭吵。只要不是原則問題,為什么不能平心靜氣地去對待他人呢?生活本身就是豐富多樣的,所以我們應該學會以一顆柔和的心去面對他人,這樣,② 。
五、寫作(60分)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6歲的武亦妹是上海復旦附中一名在讀高中生,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一舉奪冠軍后,便成為網(wǎng)絡內(nèi)外熱議的焦點。有人質疑她,認為她的成功源于對手的臨場失誤,純屬偶然;也有專家估算,武亦姝至少有2000首詩詞的儲備量,即使和文學專業(yè)博士生對決也分毫不弱。此事一經(jīng)媒體報道,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于這一現(xiàn)象,你是怎么看的?請結合材料和現(xiàn)實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抄襲。
【高二語文下學期期末調(diào)研試卷】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