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了解《楚辭》的基本特征,認識屈原的“愛國精神”,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2、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的堅持真理的愛國精神和獻身精神。
3、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探討分析法。
教學重、難點:
本詩的藝術(shù)想象力。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
1.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chuàng)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還是流放中?!妒酚浨袀鳌防镎f,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讒害,楚懷王因而疏遠了他。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薄秷笕伟矔防镆舱f:“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彼抉R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顯存在著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這首詩本身找證據(jù)是好辦法。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薄白允琛币馕吨鲃拥膽B(tài)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為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這并不足信。因為《離騷》后半部分,全是寫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濟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實有其事。
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大忠實于史實,是有可能的。
2.主要內(nèi)容
《離騷》是一首偉大的抒情長詩,歷來以其可與日月爭輝的光芒照耀詩壇。它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浪漫的想像,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思想和藝術(shù)上的魅力并重,令無數(shù)人為之傾倒。同時,它也是我們了解屈原偉大思想與生平的最重要的歷史資料。課文節(jié)選的這部分主要敘述作者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周圍眾人的猜疑和造謠中傷,君主也疏遠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決不就此退縮,和蠅營狗茍的小人們同流合污,一方面設(shè)想自己要隱退,同時更加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美好的德行。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達最直接、強烈的段落。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現(xiàn)了詩人的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為下面情緒的抒發(fā)定下了基調(diào)?!坝嚯m好修姱以羈兮,……又申之以攬茝”,寫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圍群小之間的尖銳沖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賢愚忠奸的昏庸。對此,作者堅定地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p>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競周容以為度”,寫群小對自己的誣陷以及周圍風氣的敗壞?!氨娕薄皶r俗”兩詞,說明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一團糟,人們的行為沒有準則、尺度可言,一味投機取巧,鉆營逢迎。面對如此污濁的、看不到希望的環(huán)境,作者爆發(fā)出痛苦而無奈的浩嘆:“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薄皬鳌焙汀坝粢亍倍际菓n愁煩悶的意思,兩個詞連用,表現(xiàn)了作者憂悶之深。清代朱驥在《離騷辨》中說:“此句無限神情,在‘獨’字、‘也’字內(nèi),蓋大夫遙想從前一片婆心,滿腔熱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這一句是整首詩中最長的詩句,作者似乎將胸中郁積已久的愁悶盡情傾吐出來,震動人心。然而,作者雖然為自己的遭際悲憤萬端,卻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節(jié)操,他聲明:“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p>
接下來,“鷙鳥之不群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進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diào)和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對自己之所以不見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認識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雖然抑郁難平,但情緒趨向平穩(wěn),并堅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肮糖笆ブ瘛?,表現(xiàn)作者以前賢為榜樣,同時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來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里說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離騷》里也稱引了不少詩史或傳說材料,可見作者對歷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賢臣就是引導他追求進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痛定思痛,作者對此前自己的行為產(chǎn)生了懷疑。他后悔當初沒有認清形勢,選準道路,那么現(xiàn)在趕緊抽身退出還來得及吧!當然,由進到退是要經(jīng)過一番內(nèi)心掙扎和斗爭的?!把觼小薄安健薄爸瓜ⅰ钡日Z,讓我們看到一位猶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詩人形象?!疤m皋”“椒丘”的意味,正如唐代呂延濟說:“行止依蘭椒,不忘芳香以自潔也?!苯K于,詩人有了一個明確的想法:“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边@一句既含有讓步,又帶著倔強。只求潔身自好,這是碰壁之后的讓步;“復修”“初服”,全然不顧自己獲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這是不計功利得失的倔強。以下“制芰荷以為衣兮,……芳菲菲其彌章”從各方面寫自己衣飾的高潔。作者不憚繁復地描述種種衣飾,意在表明他修身之嚴。讀起來,這幾句詩給人無限鄭重的感覺。其中,“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和前面的“復路”是相應的。最后,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獨好修以為常”?!蔼殹弊直憩F(xiàn)出作者認定自己的原則是正確的并甘愿為之付出的自覺態(tài)度,帶有一點自豪的味道?!半m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堅信自己,至死不變。
對于這一部分,我們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①屈原和楚懷王的矛盾。楚懷王賢愚不分,沒有主見,輕易聽信周圍群小的挑撥。有關(guān)詩句:“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②屈原和群臣(主要指楚國舊貴族)的矛盾。群臣妒忌賢才,肆意對屈原造謠中傷;他們投機取巧,毫無原則。有關(guān)詩句:“眾女嫉余之蛾眉兮,……競周容以為度?!?/p>
③屈原和楚王、群臣產(chǎn)生矛盾的根源。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這是導致他在現(xiàn)實中碰壁的根本原因?!芭e賢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quán)位的壟斷;“循繩墨而不頗”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quán)。這極大地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屈原意識到楚國的危險處境,深知楚國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強起來,才能與強秦抗衡。他一心為國家的前途考慮,群臣卻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這就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楚懷王昏庸淺薄,經(jīng)不起小人挑撥,不能采納他的主張,疏遠了他。
④屈原的品格與精神。屈原潔身自好,決不與周圍群小同流合污,并誓死堅持真理,捍衛(wèi)理想。有關(guān)詩句:“民生各有所樂兮,……豈余心之可懲。”“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亦余心之所善兮,……固前圣之所厚?!?/p>
二、問題探究
1.節(jié)選的這部分里第一節(jié)先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節(jié)接著卻又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仉捃囈詮吐焚?,及行迷其未遠”,前后是否有矛盾?
第一節(jié)寫的是詩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誣陷、傾軋,君主是非不分,疏遠了他。雖然遭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擊,但他心志彌堅,毫無變通、退縮的念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對這種心志的表白。第二節(jié)里寫詩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潔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動中積極進取,謀求變革?!盎谙嗟乐徊熨猓觼泻跷釋⒎??;仉捃囈詮吐焚?,及行迷之未遠”是就在政治活動中的進退來說的,并不意味著詩人就此放棄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2.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段來增強韻律感、音樂性?
①押韻。根據(jù)上古音韻系統(tǒng),《離騷》是隔句用韻的。如“余雖好修姱以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攬茝”里,“替”“茝”是韻腳;“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里,“錯”“度”是韻腳。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百狻弊质钦Z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在這首詩里,一般是兩句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間,增加了停頓,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
③大量使用對偶句??蓞⒁姟把杏懪c練習”第三題所舉的對偶句。
④多用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及疊音詞。如“羈”“郁邑”“侘傺”“陸離”等是雙聲詞,“岌岌”“菲菲”等是疊音詞。
三、有關(guān)資料
、楚辭
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俺o”的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漢代有時簡稱它為“辭”,或連稱為“辭賦”。又由于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有以“騷”來指稱楚辭的。如蕭統(tǒng)《文選》中的“騷”類、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辨騷》篇,就是對整個楚辭而言。從漢代開始,“楚辭”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
楚辭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它受著《詩經(jīng)》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guān)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楚地早有歌謠,據(jù)劉向《說苑》記載,約公元前6世紀有《越人歌》和《楚人歌》?!墩撜Z》載孔子曾聽到《接輿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這些楚地歌謠僅一鱗半爪地存于歷史記載中,只是到了戰(zhàn)國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xiàn)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才形成一代文學樣式。
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chuàng)作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響下,楚國又產(chǎn)生了一些楚辭作者。據(jù)《史記》記載,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F(xiàn)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見《宋文鑒》卷九十二)這一說法是正確的。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shù)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guān)于作者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尊崇。
《屈原列傳》說屈原名平,字原。而《離騷》中則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zhuǎn)寫化名?!罢齽t”與“靈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義。屈原與懷王同祖,他當左徒,是以宗親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動,據(jù)《屈原列傳》所載,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證,主要有:內(nèi)政方面贊助懷王,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外交方面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
楚懷王死了以后,長子頃襄王繼位,以其弟子蘭為令尹。當時,楚國人都責怪子蘭勸懷王入秦的過錯,所以,屈原受到廣泛的同情。但子蘭非但不思其過,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誹謗屈原。頃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qū)。大約此時郢都在莊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離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鄉(xiāng)而就遠,輾轉(zhuǎn)流離在沅、湘一帶大概有九年之久。他遠離故國,又無職位,對于國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嘆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順著沅江,向長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遠游、求賢又不成,這時他“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于汨羅江中,以明其忠貞愛國之懷。
屈原學識淵博。他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和一些重要的歷史傳說,都很熟悉;對于春秋以來各大國的歷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對楚國先王的創(chuàng)業(yè)史,尤為精熟。在這廣闊的領(lǐng)域里,他總結(jié)了許多經(jīng)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隨處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內(nèi)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他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改變楚國的政治和社會的現(xiàn)實,使楚國強大起來。他熱烈頌揚古代的圣君如堯、舜、禹、湯、后稷、文王以及齊桓、晉文和楚之三后等,熱烈頌揚古代的賢臣如伊尹、傅說、呂望、周公、寧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齊、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還用對比的方法講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紂、羿、寒浞、澆等。他想通過對比來說明圣君賢相的重要,并借以說明楚無圣君賢相的危險性,這些都是針對現(xiàn)實而發(fā)的?!氨藞蛩粗⒔橘?,既遵道而得路”(《離騷》),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對國君的最高要求。所謂賢臣,則以伊、傅、呂、寧為楷模,而不以貴胄為對象。這就是主張用人唯賢,反對用人唯親的意思,屈原在講到賢臣時,往往用忠貞、忠誠、忠信這些辭語。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愛國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堅持真理,不向邪惡勢力低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古代賢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現(xiàn)。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內(nèi)容就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離騷》《九章》等作品中反復談到“民”的問題,“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離騷》);“愿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zhèn)”(《九章抽思》)。這實際上是古代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引)思想的發(fā)展。所謂圣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于康樂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據(jù)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jù)《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游》《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nèi)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jù),有義可陳,重在表現(xiàn)作者內(nèi)心的情愫?!峨x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chuàng)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jù)神話、傳說材料創(chuàng)作的詩篇,著重表現(xiàn)作者的學術(shù)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毒鸥琛肥浅肷駱非?jīng)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fā)和環(huán)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tǒng)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gòu)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離騷》
《離騷》是《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王逸《楚辭章句》題作《離騷經(jīng)》,宋代洪興祖在《楚辭補注》中指出:“蓋后世之士祖述其詞,尊之為經(jīng)耳。”也有人稱之為《離騷賦》,或簡稱《騷》。自漢迄南北朝,《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jīng)》,用“騷”來概括《楚辭》。
關(guān)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后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jù)《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zhuǎn)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關(guān)于《離騷》的寫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屈原放逐,著《離騷》?!眲t當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于懷王世被疏以后,有說作于頃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說作于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于懷王時而作成于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關(guān)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峨x騷》就是他根據(jù)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fā)憤以抒情”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離騷》作為長篇巨著,所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是極其豐富的。關(guān)于它的內(nèi)容層次,歷來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法。大致說來,詩的前面部分是從自己的世系、品質(zhì)、修養(yǎng)和抱負寫起,回溯了自己輔佐楚王所進行的改革弊政的斗爭及受讒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態(tài)度與“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中間部分是借女勸告、陳詞重華,總結(jié)歷史上興亡盛衰的經(jīng)驗教訓,闡述了“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并從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現(xiàn)了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轉(zhuǎn)而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詢問出路,從中反映了去國自疏和懷戀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騰遠游之中,“忽臨睨夫舊鄉(xiāng)”,終于不忍心離開自己的祖國,最后決心以死來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為對往事的追憶,偏重于敘寫現(xiàn)實;后兩部分作為對未來的探求,偏重于馳騁想象,最后則以回到現(xiàn)實結(jié)束全篇。詩中通過這樣的抒寫,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xiàn)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jié)操和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并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離騷》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于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詩人鮮明的個性光輝,這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xiàn)?!峨x騷》的創(chuàng)作,既植根于現(xiàn)實,又富于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采取鋪陳描敘的寫法,把現(xiàn)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xiàn)在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shù)魅力。詩中又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復雜的現(xiàn)實關(guān)系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
、《離騷》賞析
屈原是詩國的一顆巨星,遠在眾星之前,它出現(xiàn)在我國詩歌史上,成為無數(shù)后繼者所仰慕的風范。他的不朽之作──《離騷》,震古爍今,千百年來深深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成為我國詩歌史以至世界詩史上,最為激動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偉大、優(yōu)秀的藝術(shù),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無盡藏。歌德說:“優(yōu)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是的,多少年來人們讀《離騷》,人們認識它,分析它,開掘它,只要是一個態(tài)度嚴肅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過。它給人以“真”的啟迪,“善”的激勵,“美”的享受。它是那樣完美而豐富,古老而常新,“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衣被詞人,非一代也?!?/p>
“離騷者,猶離憂也”,這是司馬遷對《離騷》題義的解釋。“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边@是他對詩篇創(chuàng)作動力的說明,也是對長詩《離騷》感情基調(diào)的詮釋。屈原為了振興邦國,實行“美政”,“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遭讒遠逝。他滿懷“存君興國”之志,卻喚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國兵挫地削,危亡無日,自己卻竟被疏失位,救國無門。這對于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來說,能無怨乎?詩中有云:“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shù)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時之不當;攬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說:“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離騷》正是詩人蘊藏著滿腔愛國激情,飽含著血淚寫成的一首悲傷怨憤之歌,讀之令人摧肝裂膽,撼人心魄。
《離騷
【離騷(節(jié)選)(粵教版高一必修)】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